保護地土壤的特點
保護地栽培事在人為創造的環境條件下,利用風障、冷床、溫床、塑料大棚及溫室等設施,在露地不能生產或產量很低的季節進行的一種栽培方式。保護地栽培土壤與露地栽培土壤相比,有以下特點:
1、照度低、地溫回升慢、變幅小保護地由于玻璃、薄膜或硬質塑料薄板等采光物體的遮擋,入射光量是同一時間露地光照的60~70%,影響室內地溫和氣溫的升高,特別是早春地溫回升速度較慢,幅度較小,造成地溫與氣溫相差大,形成了頭熱腳冷的狀況,使植株生長緩慢。2、氣體交流平穩密閉的保護地設備里,由于大氣與土壤的交流受阻,氣流的橫向運動幅度小,縱向運動也遠低于露地。減少了新鮮空氣對土壤空氣的補充,氧氣的含量也低于露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低于外部環境,特殊情況下與外部環境差十幾倍,影響光合作用。保護地土壤和空氣中有毒氣體容易積累,如氨、亞硝酸氣體、一氧化碳、亞硫酸氣體、乙烯和氯氣等。3、土壤鹽分高,溶液濃度大保護地栽培土壤極少有雨水沖刷,除灌水外土壤中水分大多是由下向上運行,施肥量大,造成土壤鹽分集聚上升,土壤溶液濃度遠高于露地,栽培時間越長,土壤鹽分積累越多。4、土壤濕度大保護地空氣相對濕度經常在90%以上,比外界空氣高幾倍,土壤蒸發和蒸騰量少,土壤濕度也高于大田。高濕為多種病蟲害提供了發育條件。5、土壤養分和微生物失去平衡保護地栽培的植物品種單一。栽培面積受限,大多處在連續耕作狀態。結果是土壤養分和微生物失去平衡,造成某些養分過多或過少,使作物出現生理障礙。有害微生物的生存密度提高,加劇了病蟲害。6、土壤肥力高、養分流失少由于保護地施肥量大,一次灌水量少于露地,養分隨水流失和滲漏流失較少,土壤肥力較高。7、土壤酸化保護地土壤易發生酸化現象,常年連作的蔬菜大棚,一般5~6年就會從6.5降到5.5以下。保護地土壤pH的下降與硝酸根、硫酸根、氯離子的大量積累有關,全鹽中的鈣離子、鎂離子、鈉離子相對比例下降,對土壤酸化也有重要影響。以上節選自《土壤肥料學》,主編陸欣 謝英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