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食棗
北京城區栽植的棗以早中熟的鮮食品種為主,如郎家園棗、雞蛋棗、尜尜棗、馬牙白棗、洪村白棗、長辛店白棗等,成熟期在陰歷8月15(陽歷9月中旬)中秋節左右,老北京人稱為“八月十五打大棗”,郎家園棗是北京的原產、名產,是最適宜鮮食的名棗品種之一,棗形勻稱,美觀,果汁甜美,果肉酥脆,果核細小,完熟后全紅,清朝時,為皇宮貢品,經濟價值高,適應性強,適應范圍廣,是很有推廣價值和發展前途的鮮食品種。
干食棗
干食棗品種,在北京城區只是少量分布,大多數集中在郊區或近郊區的山地、山前地帶,如密云小棗、香山小白棗、小紅棗,纓絡棗、西峰山小棗等。其中密云小棗干制品名聞中外,其制干率高達60%,干棗肉厚而富有彈性,剝開果肉可拉出很長的金黃色糖絲,故又名密云金絲小棗,但由于其抗棗瘋病能力低,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棗瘋病幾乎覆沒,僅剩下零星栽植。纓絡棗是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品種,樹勢強,豐產,適應性強,耐瘠薄。
觀賞棗
由于北京是歷代古都,且大多喜歡栽植具有觀賞效果的棗樹,如在故宮院內、國子監街栽植有葫蘆棗(多種葫蘆型)、龍爪棗(多種),在居民庭院中也有少量栽植,葫蘆棗因其果形別致而深受栽培者喜愛,適于庭院綠化美化,其果可鮮食;龍爪棗因其樹形、果形扭曲奇特,而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
酸棗
北京的酸棗資源豐富,在北京周圍的各大小山坡、山前沖積帶均有野生酸棗樹生長,另外,在城市或郊區散栽一些鮮食性酸棗品種,如老虎眼酸棗、蘋果酸棗、馬牙形酸棗等。2001年在北京棗資源調查和收集中發現一酸棗類型,極具開發潛力。
新引進推廣的棗
北京郊區縣如平谷、順義、昌平等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大量引種梨棗,九十年代中期又大量栽植冬棗,但由于受到各種自然條件的影響,梨棗在北京種植產量雖高,但比其原產地品質差,冬棗在北京的有些地區種植結實晚,產量低,不能完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