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搞這個糞便肥料,一開始也不是心血來潮。主要是看著自己那幾分菜地,年年買化肥也是一筆開銷,而且老覺得那玩意兒用多地都板結,菜也沒以前那個味兒。琢磨著老輩人不都用農家肥嘛咱自己家這“資源”也不能浪費不是?就動心思自己試試。
找地方和準備家伙
這事兒第一步就得想好在哪干。咱住的也不是大別野,得考慮鄰居感受。特地在院子角落,離大家都遠點的地方找個空地。搞個大塑料桶,就是那種帶蓋子的,底下打幾個孔透氣。也有人挖坑的,我嫌麻煩,而且怕下雨積水,桶方便點。
關鍵是不能臭,這是頭等大事,不然鄰居得找上門。所以蓋子得蓋位置得選對。
動手操作過程
收集起來的東西,可不能直接就倒桶里。那樣搞,保證臭氣熏天,而且也發酵不
- 我每次倒進去之前,都先鋪一層干東西墊底,比如鋸末(找木工要的)、干樹葉、爛稻草啥的,這些叫“棕色物料”,能吸味兒,還能調節碳氮比,幫助發酵。
- 然后把“料”倒進去,再蓋上一層厚厚的鋸末或者干土。就像做三明治一樣,一層一層來。
- 不能裝太滿,得留點空間讓空氣流通。
- 隔段時間,得用個棍子或者小鏟子給它翻騰翻騰。這活兒,說實話有點挑戰心理,但必須做,不然里面發酵不均勻,有的地方干有的地方濕,還可能生蛆。
- 保持濕度也挺重要,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濕。太干發酵慢,太濕變臭。感覺就像捏濕泥巴,手攥著不滴水,松開能散開,那狀態就差不多。
耐心等待和判斷
這玩意兒急不得,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好的。尤其咱們家庭自己搞,量不大,溫度可能沒那么高。我基本上都是讓它在那待著,至少得大半年,甚至一年。期間就偶爾翻翻,看看濕度。
怎么算好?
- 是聞不到臭味,變成一種泥土的腥氣,或者說有點像森林里地上的味道。
- 顏色也變深,黑褐色。
- 原來的東西都看不出樣子,變成松散的、像土一樣的碎屑。
達到這幾點,基本上就差不多。這時候里面的蟲卵、病菌啥的,理論上也被高溫(如果發酵得好)或者長時間分解給殺死。心里還是有點嘀咕,所以第一次用的時候,我是埋在離菜根遠一點的地方,或者用在果樹下面。
為啥非得折騰這個?
也是有點故事。前幾年,不是啥啥都漲價嘛化肥也跟著噌噌漲。我那小園子,眼瞅著一年比一年貧瘠,種出來的西紅柿都沒幾個好的。買的有機肥,死貴,用著心疼。那時候就真愁,天天琢磨咋辦。想起小時候在老家,我爺那輩,地里啥都用,人的糞尿、豬圈糞,都漚好往地里上,地肥得很,莊稼長得也那時候覺得臟,現在想想,那才是真會過日子,啥也不浪費。
剛開始跟我媳婦說這事,她直皺眉頭,嫌惡心。鄰居知道,也有點那眼神怪怪的。但我這人犟,認準就想試試。主要是窮,逼得沒辦法,哈哈。后來跟院里一個老大哥聊天,他以前農村出來的,一聽我這想法,嘿嘿一笑,說:“這有啥稀奇的?幾千年都這么干過來,注意方法,別弄得招蒼蠅就行,肥效好得很!” 他這話算是給我吃顆定心丸。
效果咋樣
漚好的肥,看著跟外面買的高檔腐殖土差不多。用的時候,摻在土里,或者在種菜前當作底肥埋下去。感覺,用之后土確實松快點,菜的長勢也還行,尤其是葉菜類的,綠油油的。心理作用也可能有,但至少沒花錢,還處理“廢料”,一舉兩得。
現在每年都搞一點,不多,就供自己小菜園用。這過程,就是得耐心,還有別怕臟,再就是處理環節要仔細,盡量減少對周圍的影響。這實踐還算成功,雖然聽起來有點那但確實是咱老百姓過日子、種小菜園的實用招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