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搞這個肥料生產線設備,一開始也沒想那么復雜。主要是手里頭有些個養殖場的糞便,還有些自家地里的秸稈什么的,堆在那里確實不是個事兒,占地方不說,時間長味道也難聞,還污染環境。就琢磨著,這么多“廢物”,能不能搗鼓搗鼓,變成有用的東西?
后來到處打聽,也上網看看,發現搞有機肥是個路子。聽說國家還挺支持這個的,能把這些亂七八糟的農牧業廢料給利用起來,變成能改善土壤的肥料。聽人說整個小型的,投資不算太大,技術要求也不是特別高,感覺我這樣的也能試試看。
下決心要干,就開始看設備。這一看才知道,一套生產線下來,零零總總的東西還真不少。我這算是小打小鬧,就沒整那些特別大、特別全乎的,挑些基礎實用的。
第一步是發酵。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原料拉回來,得先堆起來讓它自己發酵腐熟。一開始我學著土辦法堆著,上面蓋點東西,但是發現不行,時間太長,而且翻堆是個體力活,靠人工根本翻不過來,還翻不均勻。后來咬咬牙,買個小型的翻堆機,就是那種開著過去就能把料堆翻起來的機器。這家伙是真省事,效率高多,發酵效果也好不少。
發酵好就得粉碎。因為發酵完的料里頭,有時候還會有大塊或者板結的東西,直接用不方便。所以配臺粉碎機,選的是那種半濕物料也能打的,不容易堵。把發酵好的料倒進去,出來的就是比較細碎的粉末,看著就好多。
接著是篩分。粉碎完的料有粗有細,得過一下篩子。就弄個篩分機,把太粗的篩出來再回去粉碎,或者單獨處理,留下粗細合適的料。這樣出來的成品品相就好控制。
然后是造粒(這步我一開始猶豫過)。有些人說粉狀的也能賣,但我尋思著顆粒狀的可能更好儲存和施用,看著也像那么回事兒。就加個造粒機,把粉末狀的料擠壓成小顆粒。造粒機有好幾種,我選個結構相對簡單的,感覺不容易壞,適合我這種剛起步的。
就是包裝。顆粒弄出來后,得裝袋才能賣或者方便自己用。弄個包裝機,半自動的,能自動稱重,然后人工輔助一下封口。比起原來用鐵鍬一鍬鍬裝,那效率是天上地下。
講究點的可能還要配烘干機、冷卻機什么的,讓顆粒更干爽、硬度更我這剛開始規模小,有時候看天氣好就攤開晾晾,也差不多。設備都是陸續添置的,一步步來,邊干邊學。
整個過程就是這樣,從一堆沒人要的廢料開始,經過發酵、粉碎、篩分、造粒、包裝這幾個主要環節,變成一袋袋的有機肥。這些設備拉回來,找地方安頓接上電,自己摸索著調試,剛開始手忙腳亂的,不是這里堵就是那里出料不對,慢慢調整,總算是讓它們順暢地跑起來。
現在這條小生產線基本上能穩定運行,雖然產量不大,但處理自家和周邊的廢料,做出來的肥料自己用一部分,賣給附近的種植戶一些,也挺看著那些“垃圾”變成能肥田的寶貝,心里頭感覺挺踏實的,也算是干件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