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嘮嘮嗑,說說我自己琢磨的農田自制肥料的事兒,純粹是自己瞎摸索,大家伙兒圖一樂呵,覺得有用就拿去試試,沒用就當看個熱鬧。
事情是這么開始的,之前一直用化肥,地是肥,但是總覺得少點而且成本也高。尋思著能不能自己搞點土肥料,既省錢又環保,還能改良一下土質。說干就干!
第一步:找材料。
這可是個體力活。我先是滿村子轉悠,收集各種能用的東西:
- 牛糞:這玩意兒好找,跟村里養牛的老鄉說一聲,直接拉一車回來。
- 豆粕:榨油坊里弄的,跟老板磨半天嘴皮子,才給我便宜點。
- 草木灰:燒柴火的灰,這個我家不缺,直接從灶膛里掏。
- 爛菜葉:這個簡單,自家菜園子里挑揀出來的,還有鄰居不要的,都收集起來。
第二步:堆肥。
材料備齊,就開始堆肥。我找個背陰的地方,挖個坑,大概一人多深。
- 鋪底:先在坑底鋪一層厚厚的秸稈,大概有20公分厚,主要起個透氣的作用。
- 分層堆放:然后把牛糞、豆粕、草木灰、爛菜葉一層一層地堆上去。每堆一層,就灑點水,保持濕潤。
- 加蓋:堆好之后,用塑料布蓋起來,防止雨水淋進去,也減少氣味散發。
第三步:發酵。
這發酵是個漫長的過程,得耐心等著。期間我還經常去翻堆,保持堆肥的透氣性,也讓發酵更均勻。
- 溫度控制:發酵的時候,堆肥的溫度會升高,這是正常的。但是要注意,溫度不能太高,太高會把有益菌燒死。我一般用手摸一下,感覺有點燙手就行。
- 濕度控制:堆肥的濕度也很重要,太干發酵慢,太濕容易爛。我一般用手抓一把,感覺像擰干的毛巾一樣就行。
- 翻堆:每隔一個星期,我就翻一次堆,讓堆肥上下翻動,內外混合,這樣發酵更均勻。
第四步:使用。
大概過兩個多月,堆肥就發酵好。這時候,堆肥的顏色變成深褐色,聞起來也沒有臭味,而是一種淡淡的泥土香味。我把這些堆肥挖出來,曬干,就可以用。
我主要用兩種方式使用這些自制肥料:
- 基肥:在種菜之前,把堆肥撒到地里,然后翻耕,讓堆肥和土壤充分混合。
- 追肥:在蔬菜生長過程中,把堆肥撒到蔬菜根部,然后澆水。
效果嘛還真不錯!
用自制肥料之后,我發現地里的土質明顯變好,變得更疏松,更透氣。而且種出來的蔬菜也比以前更綠,更壯實,吃起來也更有味兒。
這只是我自己的經驗,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是,我覺得自制肥料是個值得嘗試的事情,既省錢又環保,還能改良土質,何樂而不為?
大家伙兒要是有更好的方法,也歡迎跟我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