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嘮嘮我最近搞的“濾泥制肥料”這事兒,純屬個人實踐,大家圖一樂呵,別當真!
說起來,這事兒還得從我老家親戚的糖廠說起。他們廠里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濾泥,以前都是直接堆在那兒,占地方不說,還污染環境。我看著挺可惜的,心想這玩意兒能不能變廢為寶,做成肥料?
說干就干!我先是上網查查資料,發現這濾泥里頭還真有不少好東西,像什么鉀、鈣,還有大量的有機質。這些都是植物生長需要的營養!但是,這濾泥里頭雜質也多,直接用肯定不行,得先處理一下。
于是我就開始我的“煉肥”之路。
第一步:收集濾泥。
我找個周末,開著我那輛破三輪,去糖廠拉一堆濾泥回來。那味道,真是…一言難盡!不過為我的“肥料大業”,忍!
第二步:初步處理。
把濾泥運回家后,我先把它攤開晾曬幾天,讓它稍微干燥一點。然后,我就開始手動去除里面的大塊雜質,像石頭、塑料袋什么的。這個過程相當費勁,弄得我腰酸背痛的。
第三步:發酵。
這可是關鍵步驟!我找個大塑料桶,把初步處理過的濾泥放進去,然后又加一些切碎的秸稈、爛菜葉子之類的,增加碳氮比。我從網上買一些em菌(有效微生物菌),按照說明書的比例加進去,再倒一些水,攪拌均勻。
蓋上蓋子,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就開始漫長的發酵過程。期間,我時不時地打開蓋子翻動一下,保持透氣。
第四步:腐熟。
發酵這玩意兒,急不得。我大概等兩個月左右,期間一直關注著溫度和濕度。等到濾泥的顏色變深,味道也變得沒那么難聞,就說明發酵得差不多。
第五步:晾曬、粉碎。
把發酵好的濾泥從桶里倒出來,攤開晾曬,讓水分充分蒸發。等它變得比較干燥后,我就用錘子把它敲碎,然后過篩,把那些沒發酵好的大塊雜質篩出去。
第六步:混合。
為讓肥料的營養更均衡,我還買一些草木灰、骨粉之類的,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到濾泥里,增加鉀、磷等元素。
第七步:裝袋。
我就把做好的肥料裝到袋子里,密封保存。
經過這么一番折騰,我的“濾泥肥料”終于大功告成!
今年春天,我用這些肥料給家里的菜地施肥,種出來的蔬菜長得特別味道也比以前更濃。
- 黃瓜又粗又長,吃起來脆甜脆甜的;
- 西紅柿又大又紅,咬一口汁水四溢;
- 辣椒也特別辣,炒菜的時候放一點,味道簡直絕!
看到這些成果,我心里別提多高興!
我的這個“煉肥”過程肯定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發酵時間可能不夠長,混合比例可能不太科學等等。但對我來說,這都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嘗試。
這回實踐我得出幾個小經驗:
- 濾泥一定要充分發酵,不然容易燒苗。
- 混合其他肥料的時候,要注意各種元素的比例,不能亂來。
- 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好防護措施,防止感染。
這回“濾泥制肥料”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變廢為寶的樂趣,也讓我對農業有更深的解。以后有機會,我還想繼續探索更多的有機肥料制作方法,為綠色農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這樣,下次再跟大家分享我的其他“奇葩”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