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給花上肥這事兒,真是自己琢磨出來的經驗。以前養花,就光澆水,覺得土里有營養,夠它們長。后來發現,有些花長著長著就沒精神,葉子發黃,也不怎么開花,或者開得稀稀拉拉的。
啥時候覺得該上肥?
我一般看兩點。第一,看季節。春天暖和起來,花明顯開始冒新芽、長新葉子,那會兒就像人餓要吃飯,得給它們加點“營養餐”。秋天涼快,有些花還能再長一波,或者準備過冬,也得補補。夏天太熱、冬天太冷的時候,大部分花長得慢,甚至休眠,我就不怎么折騰它們,怕虛不受補。
第二,看花的“臉色”。要是葉子顏色變淡、發黃,不是缺水或者曬傷那種,就可能是缺肥。還有就是,眼瞅著到開花季,別的花都開得挺熱鬧,就我這盆還是蔫蔫的,或者花苞少,花也小,這時候就得想想是不是“伙食”沒跟上。
我用啥肥?怎么用?
一開始我也瞎買,后來慢慢摸索,就固定用幾種。
- 平時生長: 我就用那種通用的營養液或者復合肥,氮磷鉀比例比較均衡的,包裝上一般會寫著“通用型”或者“觀葉植物”啥的。這種肥主要是讓它們枝繁葉茂,打好基礎。
- 準備開花前: 對那些指望開花的花,比如月季、梔子花啥的,在看到花苞冒出來之前,或者感覺快到花期,我就換成磷鉀含量高一點的肥,就是常說的“促花肥”。這種肥能幫它們多攢點勁兒開花,花也能開得大點、顏色艷點。
- 花謝之后: 開完花,植物消耗挺大的,跟人生完孩子似的,得補補。這時候我也會給點通用肥,幫它們恢復元氣。
具體操作嘛我一般是這樣:
我是挺怕燒苗的,所以一直堅持“薄肥勤施”。就是每次少給點,次數可以稍微多一些,也別太頻繁,看說明書,或者比說明書上建議的濃度再稀一點。比如液態肥,人家說一瓶蓋兌一桶水,我可能就兌一桶半或者兩桶水。
施肥前,我會先看看盆土,如果太干,就先稍微澆點水潤濕一下土,過個一二十分鐘再澆肥料水。這樣不容易傷到根。澆的時候,盡量沿著盆邊慢慢澆,別直接對著根或者葉子猛灌。
固態的緩釋肥我也用過,就是那種小顆粒,撒在土表面就行,澆水的時候養分會慢慢釋放。這個省事,適合我這種記性不太好或者比較忙的人。但感覺效果沒液態肥來得快。
實踐下來效果咋樣?
確實不一樣。堅持薄肥勤施之后,家里的花明顯精神多。葉子綠油油的,開花也更準時,花量也比以前多。也不是一上肥就立馬見效,得有個過程。
也失敗過。剛開始不懂,有一次給一盆茉莉上肥,濃度搞高,結果第二天葉子邊緣就發黃、發焦,趕緊猛澆清水稀釋,緩好久才緩過來。從那以后就特別小心,寧可少給,也別一次給多。
上肥這事兒,就是個經驗活兒。得多觀察自己的花,看它們的狀態,結合季節變化,慢慢就能找到適合自家花的那個“度”。反正,折騰多,自然就有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