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來嘮嘮這個硬水和肥料的事兒。這事兒,我也是自己瞎搗鼓一陣子才琢磨明白的。
起初,就是覺得奇怪。明明買的是那種說水一沖就能全溶的好肥料,貴得要死。可每次我兌水,總感覺底下有點渾,有時候還能看見點白花花的東西沉底。當時也沒太在意,想著可能就那樣,攪和勻就行。
問題是后面澆花、澆菜的時候,麻煩就來。
我那噴壺,用著用著就感覺出水不利索,噴頭那兒老堵。一開始以為是肥料沒徹底溶解,還特意用溫水沖,攪拌時間也加長,可還是時不時堵一下。后來換個滴灌的管子,想著這玩意兒總行?沒過多久,滴頭出水也變小,扒開一看,里面有層白乎乎的水垢一樣的東西,黏糊糊的。
那段時間,地里那幾顆番茄黃瓜長得也不咋地,葉子有點發黃,沒精神,跟我期望的效果差遠。我心里就犯嘀咕,是肥料不行?還是我伺候得不對?換幾個牌子的肥料,感覺都大同小異,問題依舊。
咋發現是水的問題?
后來有一次,家里燒水壺壞,買個新的透明玻璃的。用沒幾天,壺底就一層白垢,跟我那滴灌頭里看見的玩意兒差不多。我這才猛地反應過來,會不會是我家這水有問題?
咱也不是專業的,就上網大概搜搜,看些帖子,說什么“硬水”、“鈣鎂離子”啥的。又問問附近搞種植的老大哥,他點點頭說:“你那水硬,就這樣。好肥料兌硬水,容易起反應,變成不好吸收的玩意兒,還堵管子。”
我靠,搞半天是水拖后腿!那白花花沉淀的玩意兒,敢情就是肥料里的好東西跟水里的礦物質“打架”生成的廢物,不僅堵我的噴頭、滴灌,還讓植物吃不到嘴里去。
后來咋整的?
知道原因,就好辦。咱沒條件搞什么大型軟水設備,太費錢。我就試幾個土辦法:
- 存雨水: 下雨天就趕緊把大桶小盆都搬出去接雨水。雨水是軟水,用來兌肥料效果確實溶解得又快又清亮。就是這玩意兒得看老天爺臉色,不夠穩定。
- 酸化處理(少量嘗試): 試過兌肥料前,往水里加極其微量的一點點白醋,據說能中和一下。但我不敢多用,怕影響土和植物,這個得特別小心,濃度控制不好就完蛋。
- 選對肥料: 后來買肥料時,就留心問問,有沒有更適合硬水地區的。有些肥料配方可能考慮過這個問題,相對好一點。
- 少量多次: 每次少兌點肥料,多澆幾次,盡量讓它溶解得充分點,吸收快點,減少沉淀的機會。
實踐下來,效果最明顯的還是用雨水。 只要有雨水,我肯定優先用。實在沒有,就用自來水,但是會特別注意攪拌,并且用完噴壺、滴灌啥的,都趕緊沖洗干凈,別等它干結垢。
雖然水質還是那樣,但我心里有數。知道怎么去盡量避免硬水帶來的麻煩。地里的菜和花,長勢也比以前順眼多。有時候伺候莊稼,不光要看天看地看肥料,還得看看你用的水是啥樣的。這都是自己一點點折騰出來的經驗,分享給大伙兒,希望能有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