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嘮嘮我自個兒琢磨蕎麥肥料這點事兒。不是啥高深學問,就是自己瞎搗鼓的一些記錄。
剛開始種蕎麥那會兒,心里也沒譜,不知道這玩意兒到底要吃多少肥。就想著,莊稼嘛總得給點吃的。上網扒拉扒拉,也問問旁邊種地的老哥,說法五花八門的。有的說氮肥得多給點,長得快;有的說要看磷鉀,不然光長葉子不結籽。看那些資料,說一畝地要多少多少純氮、純磷、純鉀,看得我頭都大,咱自家種地,哪有那么精細的儀器去算這個純那個純的。
第一次瞎摸索
第一年,我就憑感覺來。想著剛開的地,可能沒啥勁兒,就多給點底肥。家里正好有些復合肥,氮磷鉀比例大概是那種比較常見的,氮含量不算低。我就尋思著,先這么試試看。播種前,就把這復合肥撒在地里,然后用旋耕機給它翻進去。 當時心里還挺美,覺得這下營養肯定夠。
苗是出的挺齊,長得也快,綠油油的一大片,看著確實喜人。但是,問題慢慢就來。那蕎麥桿子一個勁兒地往上躥,葉子也老大,就是看著有點虛。等到開花的時候,花倒是開,但感覺稀稀拉拉的,不成片。心里就咯噔一下,這怕不是光長個子不干活(結籽)。
果然,到收的時候,產量并不理想。稈子倒是挺多,但籽粒不飽滿,癟的也不少。白瞎長那么大個架子。
調整思路,再來一次
有第一次的教訓,第二年我就琢磨著得改改。明顯是氮肥可能給的有點猛,光顧著長身體,把開花結籽這正事兒給忘。
這回我就留個心眼。底肥還是用復合肥,但我特意去找那種氮含量低一點,磷鉀含量相對高一點的。想著磷肥管開花,鉀肥管壯籽,這回總該對路。用量也比第一年稍微減點,不敢給太猛。 同樣是撒施,然后翻地。
這回種下去之后,明顯感覺不一樣。苗期長得沒第一年那么瘋,但看著很壯實。到開花期,那花開得叫一個密實,一片白茫茫的,看著就讓人心里踏實。授粉期過后,去看那蕎麥穗子,也比頭一年飽滿多。
秋天收獲的時候,產量確實比第一年強不少。雖然沒達到什么驚人的數字,但至少沒白忙活,投入的肥料看著是起作用。
現在的做法和一點想法
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我現在給蕎麥施肥大概就有個譜。主要就是:
- 底肥為主: 確實得靠底肥,追肥我基本不搞,蕎麥生育期短,折騰不起。
- 控制氮肥: 不能給太多氮肥,不然就光長個兒去。用復合肥的話,選氮含量偏低,磷鉀相對高點的。
- 看地施肥: 如果地本身比較肥沃,或者前茬作物留下的肥力比較足,那我就少給點。要是地比較貧瘠,就適當多加一點點。
- 觀察調整: 每年種的時候,我還是會留意蕎麥的長勢。如果發現有啥不對勁,下一年就微調一下肥料的種類或者用量。
說到底,種地這事兒,別人的經驗、書上的數據,那都是參考。最重要的還是得結合自己的地塊,親自去試,去看,去調整。 可能我這法子在你那兒不一定好使,但對我這塊地來說,目前就這么干著還行。就是一個不斷摸索、不斷改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