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甜酒肥實踐記錄
大家今天跟大家聊聊我用甜酒做肥料的那點事兒。起因挺簡單的,就是家里有時候自己做點甜酒(我們這邊也叫醪糟、酒釀),或者別人送的,有時候吃不完或者放久味道變,扔怪可惜的。后來聽老一輩人閑聊,說以前他們會把這些東西埋土里當肥,我就動心思,琢磨著自己也試試。
一開始的嘗試,有點兒愣頭青。 我記得第一次是有點變酸的甜酒,想著里面有營養,就直接兌點水,大概也就一比三、一比四的樣子,直接就澆到陽臺那幾盆小番茄和辣椒上去。當時心里還嘀咕,這玩意兒帶酒味兒,會不會把菜給“醉”死。
結果?過兩天,發現土面上有點發白,好像有點燒苗的跡象,葉子尖兒有點發黃。而且那幾天陽臺上老飄著一股若有若無的酸甜酒味,招一些小飛蟲。得,看來這直接用是行不通的,太猛。
改進方法,學著發酵
后來我就琢磨,是不是得讓它先“熟”一下?就像咱們堆肥一樣。我就找個帶蓋子的舊塑料桶,把那些吃不完或者放壞的甜酒,連米帶湯都倒進去。有時候洗米的水(淘米水),我也順手倒一點進去。聽人說加點紅糖能促進發酵,我也試過,抓一小把紅糖扔進去攪和攪和。
關鍵一步來: 蓋子不能擰死!得稍微留點縫,讓它能透氣,不然里面產生的氣體會把桶脹壞。我就把這桶東西放在陽臺角落,不礙事的地方,讓它自己慢慢發酵。夏天溫度高,大概個把月,冬天就得久一點。期間會聞到一些發酵的味道,剛開始有點沖,后面慢慢就變成一種類似醬香或者說更醇厚的酸味。
等感覺發酵得差不多,里面的米粒都變得很軟爛,湯汁顏色也深。用的時候,我就舀上面的清液出來,這回學乖,老老實實兌水, 大概兌個10倍到20倍的清水,甚至更多,總之兌得稀一點,心里踏實。然后就像正常澆水一樣,澆在花盆的土壤里,注意避開直接澆在根莖上。
至于底下沉淀的那些酒糟(就是那些米粒啥的),我也沒浪費。有時候給花換盆,或者在菜園子角落挖坑埋肥的時候,就把這些酒糟摻在土里,或者埋在離根遠一點的地方,讓它慢慢在土里分解。這玩意兒畢竟是糧食做的,分解肯定能肥土。
實踐下來的一些感受
用這發酵后的甜酒肥水,感覺還是有點效果的。特別是對一些觀葉植物,像綠蘿、吊蘭這些,感覺葉子會更綠更亮一些。種的那些小青菜,好像長得也壯實一點。這也不是什么神丹妙藥,該施的其他肥還是得施,它算是個補充。
實踐下來,有幾點我覺得得注意:
- 一定要充分發酵: 沒發酵或者發酵不完全的,酒精可能還沒分解容易燒根,而且味道也不好聞。
- 必須稀釋使用: 寧稀勿濃!這是鐵律。濃度高絕對是害大于利。我一般都是兌到幾乎聞不到什么酒味為止。
- 用量和頻率: 不用太頻繁,一個月用個一兩次就行,當成一種輔助的有機液肥。
- 注意觀察: 每種植物反應不一樣,用之前最好先在不起眼的一兩棵上試試,沒問題再推廣。
把吃剩的甜酒拿來發酵做肥料,算是個廢物利用的好法子。過程也不復雜,就是需要點耐心等它發酵對我來說,看到原本要扔掉的東西變成滋養植物的養料,心里還是挺得勁的。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試試看,不過記得,小心操作,別傷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