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搞這個農家肥,也是被逼出來的。以前圖省事,都是買現成的化肥,方便是方便,但總覺得那菜吃著沒以前那個味兒,而且一年到頭買肥也是一筆開銷。后來琢磨著,咱農村有的是地方,干嘛不自己弄點有機肥?環保還省錢,關鍵是自己弄的放心。
找家伙什和地兒
開頭嘛總得有個家伙什。我就找個大塑料桶,以前裝啥玩意的忘,反正挺大,帶蓋子的那種最能保溫保濕,發酵快點。你要是有木頭箱子也行,更大更我這是圖省事。然后就在院子角落找個不礙事、又方便我倒騰的地方,離菜地也別太遠,不然弄好搬起來費勁。
攢“原料”
這原料到處都是,根本不用愁。廚房里的寶貝可不少:
- 爛菜葉子、水果皮(像香蕉皮、蘋果核啥的,柑橘類的少放點,聽說放多影響發酵)
- 淘米水、豆渣水(這個我都是單獨攢著,稍微發酵下直接澆地,效果也好)
- 雞蛋殼(這個攢多敲碎混進去,補鈣)
院子里的也不能浪費:
- 掃的落葉、干草
- 剪下來的碎樹枝(太粗的得弄碎點)
- 有時候還有點咖啡渣、茶葉渣,也都扔進去
特別注意,像剩菜剩飯里有油鹽的、還有肉魚這些,我一般不放。主要是怕招蟲子、老鼠,而且那味道,嘖嘖,容易搞得臭烘烘的,鄰居都得有意見。
動手堆肥
東西攢得差不多,就開始往桶里放。這個不能一股腦全倒進去,得講究點方法。我摸索出來的經驗就是一層濕的一層干的搭配著來。
先在桶底鋪一層干的,比如碎樹葉、干草啥的,大概鋪個幾公分厚,這樣能透氣,不容易積水。然后鋪一層濕的,就是菜葉子果皮這些廚房垃圾。再鋪一層干的,再鋪一層濕的……就這么一層一層往上摞,跟做千層餅似的。每鋪幾層,可以稍微撒點土進去,據說能加快發酵。
不能堆得太滿,得上頭留點空間。濕度也很關鍵,不能太干,也不能濕得往下滴水。用手抓一把感覺潮乎乎的,但又捏不出水,那個狀態就差不多。太干就稍微灑點水,淘米水最太濕就加點干料進去拌一拌。
蓋上蓋子,然后就是耐心等待和勤快翻動。大概隔個三五天或者一個禮拜,就得拿個叉子或者棍子把它從里到外翻騰一遍。這一步特別重要,能讓它透氣均勻,發酵得更快更也能避免局部溫度太高或者太低,還能防止產生臭味。剛開始我懶,有時候十天半個月才翻一次,結果打開蓋子一股酸臭味,后來勤快翻就好多,就是一股淡淡的土腥味。
出成果
這個過程根據天氣、材料不同,時間長短也不一樣。夏天快一點,個把月就能用。冬天就慢,得兩三個月甚至更久。啥時候算好?就是你翻開看,里面的東西都變得黑乎乎、松散,看不出原來的樣子,聞起來是一股泥土的清香味,那就差不多。抓在手里是溫熱或者涼的,不再發燙。
第一次弄出那黑金土的時候,心里那個美!雖然看著不起眼,但這可是寶貝。用篩子篩一下,粗的繼續放回去發酵,細的就可以用。
用肥看效果
用的時候也簡單,種菜前摻在地里當底肥,或者在菜長起來后在根部周圍撒上一圈追肥都行。自從用自己做的這個肥,感覺地都有勁兒,土也松快多。種出來的菜,那葉子綠得發亮,果子也結實,吃著口感就是不一樣。鄰居看都說我這菜長得問我使啥好肥料,我心里那叫一個得意!
雖然過程麻煩點,要攢東西,還得時不時去翻騰,但看著那些沒人要的垃圾變成養地的寶貝,種出來的菜又好吃又健康,這點辛苦也值。現在我家廚房垃圾基本不扔,都攢著漚肥,習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