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來嘮嘮我自個兒搗鼓發(fā)酵肥料渣那點事兒。咱種點花花草草,或者在陽臺整個小菜園,都離不開肥料不是?買,花錢不說,有時候還不知道里頭到底加我,就喜歡自己動手,特別是弄這種肥料渣發(fā)酵,感覺心里踏實。
搞材料,準備開工
我經(jīng)常用的是花生渣、豆餅這些玩意兒。有時候是榨油剩下的,有時候是專門買的干餅。那玩意兒硬邦邦的,跟磚頭似的。所以第一步,必須把它弄碎。我一般是拿個錘子,或者找塊硬地兒,墊著麻袋啥的,“哐哐哐”給它砸碎。不用特別細,小塊塊就行,黃豆大小?差不多,太大發(fā)酵慢。
光有餅肥渣還不行,發(fā)酵得有點“引子”和“輔料”。我喜歡摻點東西進去:
- 園土或者舊土:就是花盆里換下來的土,或者院子里不起眼的角落挖點,里頭有微生物,能幫著發(fā)酵。
- 干樹葉、爛菜葉: 秋天掃的落葉,廚房里摘掉不要的菜幫子、果皮(太油膩的、肉類的最好別放,容易臭還招蟲),切切弄碎點。
- 有時候也加點米糠或者鋸末: 這玩意兒能調節(jié)一下濕度和透氣性,讓發(fā)酵更順溜。
反正就是手頭有啥方便摻別太死板。比例嘛我也沒嚴格稱過,大概就是餅肥渣占大頭,其他的加起來占個小部分,比如十份餅渣加個一兩份輔料這樣子。
攪拌和加水,力氣活
找個大點的桶,或者厚實的塑料袋、泡沫箱都行。我一般用一個帶蓋子的大塑料桶,結實耐用。把砸碎的餅肥渣和找來的那些輔料倒進去,使勁給它拌勻。就像和面一樣,盡量讓各種料都摻和在一起。
然后就是加水。這是個關鍵步驟。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加多少?用手抓一把料,攥緊,感覺潮乎乎的,手指縫里微微有點水漬,但又滴不出水來,這個狀態(tài)就剛剛太干發(fā)酵不起來,太濕容易變成一坨臭泥,還會缺氧。我一般是邊加水邊攪拌,少量多次地加,直到達到那個濕度。
密封發(fā)酵,交給時間
拌好之后,把料稍微壓實一點,然后蓋緊蓋子或者扎緊袋口。為啥要密封?主要是為保溫,還有就是不讓臭味跑出來太多。完全密封也不行,發(fā)酵過程會產(chǎn)生氣體,得偶爾稍微松一下蓋子或袋口,“放放氣”,免得把容器給脹壞。
然后,把這桶“寶貝”放到一個不礙事、曬得到太陽的地方。陽臺角落、院子邊上都行。溫度高的話,發(fā)酵就快。夏天可能個把月就冬天就得倆仨月甚至更久。
這期間,可以隔個十天半個月打開看看,要是覺得有點干,可以稍微噴點水,再給它翻動一下,讓里外發(fā)酵更均勻。剛開始那幾天可能會有點味兒,后面慢慢就好。
判斷和使用,大功告成
怎么判斷這肥料渣發(fā)酵好?
- 聞味道: 原來的那種生味、臭味沒,變成一種曲香味或者泥土的腥香味,反正是不難聞。
- 看顏色: 顏色變得很深,通常是深褐色或者黑色。
- 看狀態(tài): 原來的那些餅渣、樹葉啥的都變得松散、酥軟,看不出原來的樣子,整體質地比較均勻。
達到這個狀態(tài),基本上就發(fā)酵成功。這時候的肥料渣肥效溫和,不燒根。用的時候,可以摻在營養(yǎng)土里給花換盆用,也可以在種菜的時候當作底肥埋在土里。注意,就算發(fā)酵好,也別一次性用太多,特別是直接接觸根系還是要避免,最好是和土充分混合后再用。這玩意兒肥勁兒足,而且持續(xù)時間長,對咱自己種的東西來說,效果那是杠杠的。
整個過程不復雜,就是要點耐心和地方。自己動手搞出來的東西,用著放心,看著植物長得那感覺,真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