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嘮嘮肥料這點事兒。這可不是啥高深學問,就是我自個兒鼓搗這些花花草草、菜園子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算是個實踐記錄。
最早接觸的“肥料”
說起肥料,我最早的印象就是小時候在老家,看爺爺奶奶往菜地里倒騰那些漚熟的糞肥、草木灰啥的。那時候也不懂,就覺得挺臭的,但菜長得是真綠油油的。他們管那叫“農家肥”,說是地里刨食,就得靠這些玩意兒養地。
后來自己成家,也弄個小院子,開始種點東西。一開始沒經驗,種啥啥不行,蔫唧的。我就琢磨,是不是土沒勁兒?想起小時候的農家肥,但城里上哪弄去,也不方便。
開始嘗試“現代”肥料
后來逛花市、農資店,看到那些一袋一袋,花花綠綠包裝的東西,寫著“復合肥”、“尿素”啥的。聽人說這玩意兒勁兒大,見效快。我就買回來試試。
你別說,確實不一樣! 撒點之后,那菜葉子、花葉子,蹭蹭地長,顏色也深。那時候覺得這可真是好東西,省事兒,效果還
- 用幾次,感覺摸到點門道。
- 覺得植物長得慢,就撒一點。
- 開花結果前,也撒一點。
方便是真方便,比自己漚肥省事多。
吃虧學乖:肥大傷根的教訓
但是!好景不長,有一次我手抖,給一盆心愛的月季撒多點。想著讓它多開花嘛結果沒過兩天,葉子尖開始發黃、發干,老的葉子邊緣也焦,整棵都沒精神,耷拉著腦袋。我當時就慌神,這咋回事?
后來到處問,又上網查(那時候網絡還不像現在這么方便,費老大勁),才知道這是“燒苗”,就是肥給多,把根給燒壞。
咋辦?急救! 我趕緊行動起來:
- 第一步就是灌水。 不停地用清水澆,從盆底嘩嘩流出來那種。目的就是把土里那些過濃的肥料給沖走、稀釋掉。反復沖好幾遍。
- 觀察。 沖完水,把它放陰涼通風的地方,不敢再曬太陽,也不敢再施肥。就讓它緩著。
- 最嚴重那次, 我看光澆水緩不過來,葉子還是繼續黃,干脆心一橫,直接給它脫盆,把舊土抖摟掉大半,稍微看看根,把一些看著就不太好的黑根、爛根剪剪,然后換上新土重新種這跟動大手術似的,之后好長時間才緩過來。
從那以后,我用這些化學肥料就小心多。真是吃一塹長一智。
回歸與平衡
經歷這些,我對肥料的看法也變。化學肥料見效快,但用不好風險也大。農家肥、有機肥雖然慢一點,麻煩一點,但相對溫和,不容易出大問題,還能改良土壤。
現在我基本上是兩者結合著用。
- 基礎的、改良土壤的,還是喜歡用腐熟好的雞糞肥、羊糞肥,或者自己堆的堆肥,拌在土里當底肥。
- 植物生長關鍵期,比如蔬菜結果、花卉孕蕾,會少量、多次地用點速效的水溶肥或者復合肥,補充一下營養。
- 葉面肥偶爾也噴噴,但濃度一定得控制寧稀勿濃。
就是摸索著來,看植物狀態,少食多餐,別猛地一下給太多。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生長期,需求也不一樣。養花種菜這事兒,經驗都是慢慢積累出來的,交點“學費”也正常。
這就是我這些年跟肥料打交道的一點體會,分享給大家,希望能有點用。記住,小心駛得萬年船,尤其是在用肥這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