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陣子沒更新,今天跟大家嘮嘮我搗鼓肥料烘干機那點事兒。
起因挺簡單的,就是自己弄的那批有機肥,水分老是下不去。濕乎乎的,不僅重,放久還容易結塊,有時候還有點味道,用起來也不方便。總不能一直攤在地上曬,看天吃飯,效率太低。就琢磨著得搞個設備來烘干。
尋摸設備
一開始也沒啥頭緒,就在網上瞎看,也問幾個做農資的朋友。發現這烘干機種類還真不少,有大的有小的,加熱方式也五花八門。考慮到咱這用量不大,場地也有限,就想找個簡單皮實、操作方便的。看來看去,覺得那種滾筒式的好像比較適合我,結構看著不復雜,處理量也能湊合。
到手開整
設備拉回來那天,可費老大勁。一個大鐵疙瘩,看著就挺沉。找幾個人搭手,才把它安頓接下來就是接電、鼓搗配套的熱風爐。我弄的是個燒柴的爐子,想著省點成本,反正附近撿點柴火也方便。第一次點火加熱,煙囪呼呼冒煙,心里還有點小激動。
- 接電:找個懂行的朋友幫忙看看,把電機線接
- 熱風爐:砌個簡易的爐子,用鐵皮管子連到烘干機的進風口。
- 試機:先空轉試試,聽聽聲音,看看轉得順不順。
初次嘗試與碰壁
一切就緒,我就把濕肥料往進料口里倒。看著滾筒慢慢轉動,熱風嗚嗚地吹進去,心里想著這下該成。結果?問題來。
要么是溫度太高,出來的料子有點焦糊味;要么是滾筒轉速不對,料子在里面待的時間不夠,外面看著干,里面還是濕的。還有就是進料速度,進快,前面堵著,后面干不透;進慢,效率又太低。那幾天,天天守在機器旁邊,一會兒調調爐子火候,一會兒看看出料情況,弄得灰頭土臉。
反復調試與摸索
后來慢慢琢磨,發現這里面門道還不少。滾筒里面不是空的,焊著一些鐵板(后來才知道叫揚料板),就是靠這些板子把肥料不斷地抄起來再落下,接觸熱風才均勻。我就試著調整:
- 控制溫度:觀察出料口的料子狀態,爐子火不能太猛,也不能太小,得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溫度。
- 調整轉速:機器上有個簡單的調速裝置,我試幾次,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轉速,讓料子能在里面充分翻滾。
- 均勻進料:搞個小點的鏟子,一次少喂點,盡量保持勻速,不能一股腦倒進去。
- 風量:連接熱風爐的風機也很關鍵,風量大費柴火,風量小帶不走水汽。這個也得配合著調。
那段時間挺熬人的,反復試驗,記錄數據(雖然就是簡單記在本子上),才慢慢摸索出點規律。比如,不同濕度的肥料,需要的溫度和時間都不一樣。
總算搞定
現在這臺烘干機總算是用順手。濕肥料從一頭進去,在滾筒里翻滾加熱,差不多半個多小時,就能從另一頭出來干爽的顆粒。出來的料子溫度還有點高,得攤開晾一會兒才能裝袋。雖然比不上人家大型廠的效率,但對我來說,解決大問題。
現在倉庫里堆著的都是烘干好的肥料,顏色均勻,也不結塊,用著省心多。自己動手搞定這件事,雖然過程曲折,但成就感還是滿滿的。這機器結構不復雜,維護起來也還行,就是得經常清理清理管道和除塵的地方。
這就是我搗鼓肥料烘干機的經歷,希望能給有類似需求的朋友一點參考。反正,實踐出真知,多動手試試總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