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嘮嘮我搗鼓那個“肥水”用的肥料的事兒。
事情得從我家后院那個小水池說起。本來是想弄著好看,養幾條小魚,種點水生植物啥的。可時間一長,發現那水清湯寡水的,植物長得蔫唧,魚也沒啥精神頭。我就琢磨著,是不是得給這水加點“料”,也就是所謂的“肥水”。
剛開始我也不懂,就在網上瞎看。有人說用復合肥,那種化肥,見效快。有人說用農家肥,像雞糞、牛糞發酵過的,說是有機,對魚還有推薦用什么生物菌肥的,聽著挺高科技,說是能養水里的有益菌和藻類。
我的選擇和準備
看半天,就喜歡簡單直接,還不太想花太多錢。化肥我有點擔心,怕掌握不好量,把魚給燒死。生物菌肥聽著但感覺操作起來有點麻煩。我決定試試最原始的法子——用點發酵的有機肥。正好鄰居家養雞,我就去要些雞糞。
注意,這玩意兒不能直接扔水里! 那味兒大不說,里面可能還有害蟲卵和病菌,而且直接下去會污染水質,導致缺氧。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 找個不用的塑料桶,把干雞糞裝進去,大概裝三分之一。
- 往桶里加水,加到差不多快滿,然后拿棍子攪和勻乎。
- 蓋子別蓋太死,留點縫,讓它能透氣。然后就把這桶玩意兒放角落里,讓它自個兒發酵去。現在天熱,我放差不多半個多月,期間偶爾去攪動一下。
- 等到那股刺鼻的臭味變得沒那么沖,有點醬香味(雖然還是不好聞),感覺就差不多。
實際操作過程
肥水這事兒不能急,得慢慢來。我是這么干的:
第一次用的時候,我特別小心。先舀一小瓢發酵好的肥水,而且是上面那層比較清亮的液體,底下的渣子沒要。然后我兌好多清水,稀釋好幾倍,再沿著水池邊慢慢倒進去。量真的很少,我怕一下子倒多出問題。
倒完之后,我就天天觀察。頭兩天沒啥大變化。過大概三四天,我瞅著水好像有點微微發綠,不是那種臟的綠,是有點像淡淡的綠茶那種感覺。水里的植物看著也精神點兒。
觀察到的結果和調整
看第一次效果還行,魚也沒啥異常反應,我就隔一個星期左右,又加一次。這回比上次稍微多一點點,但還是稀釋過的。就這么少量多次地加幾回。
慢慢地,水色就穩定在那種淺綠或者黃綠色的狀態,透明度也還行,能看到底下。水面上偶爾能看到一些很小的浮游生物在動。最明顯的是,之前半死不活的幾棵水草,葉子開始變得綠油油的,還長新芽。魚也比以前活躍多,搶食都積極。
我總結的經驗是:
- 有機肥發酵一定要充分,不然容易壞水。
- 加肥水一定要少量多次,千萬別一次加太多,特別是小水體。
- 每次加完都要密切觀察水色變化和魚的狀態,一旦發現不對勁(比如水變得渾濁發臭,魚浮頭),趕緊停,甚至可能需要換水。
- 肥水的目的不是讓水變得濃綠,而是培養適量的藻類和微生物,保持一個健康的生態平衡。那種油綠油綠的,甚至藍綠色的水,往往是水質惡化的表現,要小心。
現在我那個小水池,水看起來挺“活”的,也不用我怎么操心。搗鼓這個肥水肥料的過程,雖然麻煩點,但看著水養好,心里還是挺得勁的。就是自己實踐出來的東西,感覺特別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