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氣候比較異常,水稻多種病蟲害都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因此廣大農民朋友一定要重視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尤其要重視預防這一環節,往往較少的預防投入,就能收到較大的效益。下面將當前影響我市水稻產量的主要病蟲害介紹給大家:
1、紋枯病:水稻紋枯病是由水稻紋枯病病菌引起的一種水田病害,一般受害輕的減產5―10%,嚴重的減產50―70%。隨著水稻種植密度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該病有加重的趨勢。
紋枯病在水稻分蘗期開始發病,主要危害葉鞘、葉片,嚴重時可侵入莖稈并蔓延到穗部。葉鞘發病先在近水面處出現水漬狀暗綠色小點,逐漸擴大后呈橢圓形或云紋形病斑。葉片病斑與葉鞘病斑相似。葉片發病嚴重時早枯,可導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即使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造成癟谷增加,粒重下降,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
高溫、高濕最有利于水稻紋枯病的發生、發展和危害。
導致水稻紋枯病的發病條件主要有三方面:
(1)過度密植:過多或過遲地追施氮肥,水稻徒長嫩綠;灌水過深,排水不良,造成通氣透光差,田間濕度大,都有利于發病。
(2)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發病最盛,田間小氣候在25—32度時,又遇連續陰雨,病勢發展特別快。
(3)矮稈多穗型品種因分蘗多,葉片密集,容易感病。
那么紋枯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紋枯病防治適期為分蘗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為最好。我市一般7月中旬至7月下旬為水稻紋枯病的防治適期,這一期間要加強田間調查,根據發病情況進行防治。一般分蘗末期叢發病率達5—10%,孕穗期達10—15%時,應用藥防治。高溫、高濕天氣連續防治2—3次,間隔7—10天。具體防治方法如下:
(1)打撈菌核,減少菌源。要在耙地后大面積打撈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并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病稻草不能還田,并鏟除田邊雜草。
(2)加強栽培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使水稻前期不披葉,中期不徒長,后期不貪青。灌水要掌握前淺、中曬、后濕潤的原則,做到分蘗淺水,足苗露田,曬田促根、肥田重曬、瘦田輕曬、長穗濕潤、不早斷水、防止早衰。
(3)藥物防治。這是當前防治紋枯病最有效的方法。應在發病初期及早用藥防治。主要藥劑有:5%井岡霉素、25%粉銹寧等。
2、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病菌侵染水稻不同部位而引起的水稻病害。
由于病菌侵入的時間和部位不同,表現的癥狀也不同,因此,有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區別。
(1)苗瘟:多由種子帶菌引起,三葉期前發生,一般不形成明顯病斑。我市很少發生。
(2)葉瘟:秧苗及成株的葉片上均可發生,初期表現針頭大小的褐色斑點,很快擴大。一般在分蘗盛期發生,嚴重時,遠望發病田塊如火燒過似的。病斑有四種類型:
急性型:病斑不規則,由針頭大小至近似綠豆大小,大的病斑兩頭稍尖,水漬狀,暗綠色,背面密生灰綠色霉層。急性型病斑的出現是稻瘟病流行的預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氣候干燥等情況下可轉化為慢性型。病斑梭形,外圍黃色的是中毒部,內部褐色的是壞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壞部,褐色壞死線貫穿病斑并向兩頭延伸,這是稻瘟病的一個重要特征。
褐點型:病斑為褐色小點,局部在葉脈間。氣候干燥時,多在抗病力強的稻株中下部葉片上出現。適溫、高溫時,有的會變為慢性型病斑。
白點型:這種類型的病斑較少見,多在感病嫩葉上出現近圓形的小白點。氣候適宜發病時,可轉化為急性型病斑。
(3)節瘟:一般發生在劍葉下第一、第二節,節上初生黑褐色小斑點,逐漸成環狀擴展,最后使整個節部變成黑色,造成莖稈節彎曲或折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