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但用完后如何處置它卻讓人發愁。有了深圳的一項新技術,今后你就不用再發愁了。因為,這些“塑料制品”都是用可降解原料制成的。
昨天,記者在深圳市奧貝爾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該公司已成功完成了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PHAs(聚羥基烷酸酯)產業化中試,目前正積極籌建國內第一條年產5000噸以上的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生產線。
玉米稈變環保薄膜
“你看看這張薄膜與普通的薄膜有什么區別?”昨天,剛剛踏入奧貝爾公司的中試室大門,該公司董事長鐘路華隨手從一字排開的塑料制品中展開一張薄膜,給記者出了這樣的一道“難題”。
左看右看,記者愣是沒看出什么門道來。
“別看這張薄膜看起來與普通薄膜沒兩樣,它所采用的原材料全部來自農作物和植物,廢棄后可完全生物降解成二氧化碳、水,100%回歸大自然。”鐘路華笑呵呵地亮出了謎底。
在中試室,隨處可見的小玻璃瓶子,里面裝著顏色各異、大小不一的顆粒。還有一個實驗器皿里,裝著一些白色的類似泡沫卷成一團的東西。這泡沫摸起來軟軟的,聞不到任何刺激性的異味。鐘路華說,玻璃瓶內的顆粒與器皿里的泡沫就是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聚羥基烷酸酯及其共聚物PHAs。而剛才所見的薄膜和塑料袋,正是這些降解材料壓制而成的。
生物降解材料減成本
目前,我國市場上使用的很多降解塑料,大多是在不可降解的材料中添加一些光解材料或少量淀粉使其分解為小粉末,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降解,其對環境的污染及危害依然存在。同時,我國以石油為原料的塑料工業由于石油資源逐漸減少,造成塑料制品的成本節節上升。
“用PHAs做成的塑料袋和薄膜,即使廢棄了,也可以實現降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重新成為農作物所需的養料。”奧貝爾的技術人員介紹說,PHAs產品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壓電性及良好的使用與加工性能,可進行拉絲、模壓、熱注塑加工成型,能替代大部分石油來源的塑料,可廣泛用于農業、環保、生物化工、微電材料、能源、食品包裝、農用薄膜、醫藥、醫用材料等領域。
此外,該公司生產可完全降解生物材料PHAs的原材料,全部來自農作物和植物,其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周期后100%回歸大自然,且制造成本僅為石油塑料原料的1/5。
新技術可為農民增收
“PHAs材料具有完全降解、降低成本的優點,更重要的它能以農作物替代石油,生產各類工業材料,并且實現農業和工業的完全對接,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鐘路華如此表示。
以內地偏遠地區一個年財政收入僅1.7億元的小城市為例。該市常年種植馬鈴薯,從中提取淀粉,6噸馬鈴薯能提取1噸淀粉,3噸淀粉可提取出1噸的高分子。就是說,18噸馬鈴薯可提取1噸的高分子,這需要近60萬畝的馬鈴薯生產基地。按1噸馬鈴薯賣400元、1畝約產3噸馬鈴薯計算,種植馬鈴薯可使當地實現7.2億元的收入。如果投產一個10萬噸的PHAs基地,那么按人均4.8畝來算,能夠使該市的人均收入提高到3200元/年。
據鐘路華透露,下一步將計劃在寧夏或山東等地開設生產線,把下游的深加工放在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