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大運河肥料”,就是我自己瞎琢磨出來的一套搞肥料的法子。也不是啥高科技,就是覺得買的那些肥,勁兒太大,或者用起來麻煩,有時候還死貴。我這人就喜歡自己動手搞點東西,尤其是看著自己院子里那些花花草草,總想著給它們弄點好的“口糧”。
最開始是瞅著廚房里每天都扔不少東西,菜葉子、果皮、雞蛋殼啥的,覺得怪可惜的。以前老家,我記得我奶奶那時候就經(jīng)常把這些玩意兒堆起來,漚熟當肥料用,地里的莊稼長得那叫一個壯實。我就想,咱現(xiàn)在住樓房,沒那么大地兒,但能不能也弄個小型版本?
搗鼓起來——準備家伙事兒
我先是找個大點的塑料桶,帶蓋子的那種,底下打幾個小孔透氣漏水。這玩意兒就是我的“發(fā)酵工廠”。然后就是攢料:
- 廚房垃圾:主要是菜葉、水果皮(太酸的比如檸檬皮少放點)、咖啡渣、茶葉渣、雞蛋殼(這個得弄碎點)。注意,油膩的、肉類的、熟食啥的我就不往里放,容易發(fā)臭招蟲子。
- 園子里的廢料:剪下來的枯枝敗葉、草屑啥的。這個是提供碳元素的,能平衡一下廚房垃圾里的氮。
- 一點點土:隨便從花盆里或者外面弄點園土,不用多,里面有點微生物,能幫著發(fā)酵。
關(guān)鍵一步:把這些東西都盡量弄碎點,特別是大的菜葉、果皮,還有樹枝,越碎發(fā)酵越快。
開始堆料——我的“千層糕”
這就到實際操作。我一般是這么一層一層往桶里鋪:
- 最底下先鋪一層粗點的樹枝或者干草,墊起來,方便透氣和濾水。
- 然后鋪一層廚房垃圾(綠色的、濕的)。
- 再鋪一層園子里的廢料(褐色的、干的)。
- 再撒上一薄層土。
- 就這么一層綠一層褐,再來點土,跟做千層糕似的,一直堆到快滿。
有個小竅門:保持濕度很重要。不能太濕,也不能太干。感覺就像是擰干水的海綿那樣,手抓一把,感覺濕潤但不滴水,就差不多。太干就灑點水,太濕就加點干料(比如干樹葉、碎紙板)。
耐心等待——時間的魔法
蓋上蓋子(別蓋太死,留點縫透氣),然后就是等。這“大運河”的名字也是這么來的,不是說它多厲害,是說這過程得像運河水一樣,慢慢流淌,急不得。我大概每隔一兩個禮拜,就用個小鏟子或者棍子把它整個翻騰一遍,讓空氣進去,這樣發(fā)酵得更均勻,也快一點。
剛開始可能會有點味道,但是只要干濕搭配好,翻動及時,后面慢慢就變成一種泥土的清香味。這個過程,根據(jù)天氣和放的東西,快的話兩三個月,慢的話可能要半年甚至更久。等到里面的東西都變成黑褐色、松散的、聞起來像土一樣的時候,基本上就算大功告成。
施肥見效——功夫不負有心人
漚好的這個肥料,我一般是兩種用法。一種是直接把它拌在盆栽土里,或者在種菜種花的時候當作底肥埋下去。另一種是取一部分出來,加水稀釋(大概1份肥兌10份水),然后當液肥澆給植物。我感覺用我自己做的這個肥,植物長得是慢一點,但是葉子更綠,開花結(jié)果也更實在,不像用化肥有時候虛胖徒長。而且土質(zhì)也感覺變好,更疏松透氣。
這就是我搗鼓“大運河肥料”的整個過程。沒啥技術(shù)含量,就是費點功夫和耐心。但每次看到自己漚出來的黑金土,用到花草上看著它們長得歡實,心里那叫一個得勁兒!省錢倒是主要是享受這個過程,感覺挺環(huán)保,也挺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