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種蔥,大伙兒都覺得挺簡單的,插土里就能活。可我剛開始在陽臺弄那幾盆的時候,種出來的蔥總是不帶勁,要么就是細得跟牙簽似的,要么葉子黃尖,看著一點都不精神,割下來炒菜都不夠塞牙縫的。
一開始也是瞎試,家里有啥花肥順手就給它撒點,結果沒啥大用。后來我就琢磨,是不是這蔥有啥特別的講究?畢竟是要吃進嘴里的東西,不能老是長得病怏怏的。
我的折騰記錄
我就開始折騰肥料這事兒。最開始圖省事,去買那種通用的復合肥,撒一點。好像是長快點,但感覺蔥味兒不咋地,而且一不小心撒多,那葉子尖就開始發黃,明顯是燒著。這玩意兒不好控制量。
后來聽鄰居一個愛種菜的大爺說,種蔥,底肥最關鍵,得讓土有勁兒。我就學著來。在種蔥之前,先把土給整我一般是弄點發酵好的羊糞(這個味兒小點),或者自己在家用廚余漚的肥,不用太多,大概跟土一比十或者更少點的比例混進去,拌勻。提前拌好,別等種蔥的時候再撒在根上,那也容易燒根。
拌好土,讓土放個一兩天,然后再把蔥根或者蔥籽種下去。剛種下去那幾天,就只澆水,讓它先緩苗,扎穩根再說。
等看到蔥苗開始往上躥,有點綠意盎然的樣子,就得開始追肥。蔥這東西,主要就是長葉子吃的,所以得給它補氮肥,這樣葉子才能長得又綠又厚實。我試過幾種追肥:
- 尿素水: 這玩意兒見效快。弄一點點尿素,兌上一大盆水,攪和勻,沿著盆邊澆下去,別直接淋蔥葉上。效果是挺明顯的,蔥葉子呼呼地長。但缺點是用多土容易發硬,而且畢竟是化肥,自家吃總覺得差點意思。
- 發酵淘米水: 這個簡單,淘米水放瓶子里,加點橘子皮蓋上蓋子(別擰死,留點縫透氣),放角落發酵個把星期,兌水澆,效果也還行,比較溫和。
- 豆餅水/黃豆肥: 這是我后來最常用的。弄點豆餅或者煮熟的黃豆,加水泡著發酵,也是得等它發酵好,兌上很多水再用。這個肥力足,而且持久。雖然發酵的時候那個味兒確實有點上頭,但是用這個水澆出來的蔥,感覺蔥味兒特別正,長得也壯實。
追肥不用太勤快,我一般是看蔥的長勢,大概十天半個月,感覺它有點長慢或者顏色不夠綠,就兌點肥水給它補一補。每次割完蔥之后,也 обязательно(不是,是一定要)給它追一次肥,這樣下一茬才能快點長出來。
就這么一套流程下來,后面我種的蔥基本上就沒啥大問題。長得綠油油,一茬接一茬割,隨吃隨有,方便得很。比起最開始那會兒真是強太多。
所以要問我種蔥用啥肥我的實踐經驗就是:底肥用足發酵好的有機肥,比如羊糞、堆肥啥的,給土打好底子。后面生長期間,看情況用氮肥含量高點的肥水追肥,最好是有機肥水,像發酵豆餅水就挺別老指望一把化肥撒下去就完事,那長出來的東西,咱自己吃著口感和味道還是有差別的。自己動手,用點土辦法,種出來的蔥吃著才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