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我最近搗鼓的“農院長肥料”,這名字聽著挺唬人,就是我自己瞎琢磨的土肥料。
事情是這樣的,我老家不是有塊地嘛之前一直荒著,看著怪可惜的。今年春天尋思著種點就翻翻地。結果發現土那個板結,跟水泥地似的,根本沒法種。去農資店看看,化肥是真不便宜,而且總覺得對土地不太就尋思著自己整點“土方子”。
我先是上網查資料,看不少關于堆肥、漚肥的文章。然后就開始動手。
我把地里的一些雜草、爛菜葉子、還有落葉啥的都收集起來,堆在一個角落。這步很重要,得把這些東西先曬干,不然漚的時候容易發臭,招蚊子。
然后,我去找一些雞糞。這雞糞可是好東西,肥力足。但是新鮮的雞糞不能直接用,得發酵。我把雞糞和那些干草、菜葉子啥的混在一起,加點水,讓它保持濕潤。
接下來就是關鍵的一步:漚肥。我找個大塑料桶,把混合好的東西放進去,蓋上蓋子。這個過程會產生熱量和氣體,所以不能完全密封,得留點縫隙透氣。我記得當時漚肥的時候,桶里溫度挺高的,摸著都燙手。
漚肥的過程挺漫長的,大概得一個月左右。期間要經常翻動,讓它充分發酵。我差不多每隔三五天就翻一次,每次翻的時候都能聞到一股濃濃的“土香味”,呃,就是發酵的味道,習慣就
等漚肥漚得差不多,我就開始往地里施肥。先把地翻一遍,把漚好的肥料撒進去,再把土蓋上。這個時候就能聞到明顯的泥土的芬芳,感覺土地都活過來。
后面就是播種,澆水,等著出苗。我種的是一些蔬菜,像小白菜、生菜啥的,長勢還不錯。雖然比不上用化肥的,但是吃著放心,而且感覺自己做的肥料更有成就感。
這“農院長肥料”也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我第一次漚肥的時候,因為沒掌握好濕度,漚出來的東西都發霉。后來總結經驗,才慢慢摸索出一些門道。
自己動手做肥料,雖然麻煩點,但是好處也多。既能改善土壤,又能減少環境污染,還能省錢。最重要的是,能體驗到種植的樂趣。以后我還會繼續研究,爭取做出更好的“農院長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