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肥料這東西,我一開始也是稀里糊涂的。最早種點東西,就覺得地里沒勁兒,得加點料,就去買肥料。看著包裝袋上花花綠綠的,感覺挺厲害,抓一把撒下去,就等著莊稼蹭蹭長。
結果?有時候好像有點用,有時候嘛撒跟沒撒一樣,甚至還不如不撒。有一年種黃瓜,我尋思著多給點肥,長得肯定快,結果好家伙,肥是撒下去,苗子沒幾天葉子邊開始發黃、發蔫,后來才知道,那是“燒苗”,肥給多,把根給傷。真是花錢買教訓。
摸索肥料是咋回事
從那以后,我就開始琢磨,這肥料到底是啥玩意兒?不能瞎用。我開始留意觀察,也問些老把式,慢慢才有點感覺。
肥料,說白,就是給莊稼吃的“飯”。就像人一樣,光喝水不行,得吃飯才有力氣長個子。地里的營養是有限的,莊稼長一茬就消耗掉一部分,下一茬要想長就得把消耗的“飯”給補上。肥料就是這補充的“飯”。
但這“飯”也不能亂吃。
- 不能吃太撐:就像我那次種黃瓜,一次給太多,莊稼“消化”不,反而傷“腸胃”(根系),這就是燒苗。
- 也不能餓肚子:要是給少,或者不給,莊稼營養不良,自然就長得蔫頭耷腦,產量也上不去。
- 還得看“口味”:莊稼在不同時候“口味”還不一樣。比如剛種下去,它需要扎根,可能就得多給點促進根系生長的“飯”;等到要開花結果,它又需要另外一些營養來幫忙。這就得看時候、看種類來喂。
我的實踐過程
搞明白這點,我就開始調整做法。不再是隨便抓一把就撒。
第一步,我看土。
我先看看我那塊地大概是個什么情況。是黏土地還是沙土地?顏色深不深?感覺肥沃不肥沃?雖然不是專業的,但大概心里有個數,太貧瘠的地,肯定得多上點心。
第二步,我分時候。
種東西前,我會先用點底肥,通常是些有機肥,像是我自己漚的農家肥或者買的商品有機肥,讓土有點底勁兒。這就像是給莊稼準備好“餐具”和一點“開胃菜”。
等苗長起來,到關鍵時候,比如要拔節,要開花,要結果,我再根據情況追肥。這時候用的多是見效快點的化肥,但量一定得控制住,薄肥勤施,少吃多餐,這樣最穩妥。
第三步,我試著用不同的“飯”。
我知道肥料大概分氮、磷、鉀什么的,雖然記不清那些化學名詞,但我知道大概是管葉子、管根和果、管桿子的。種葉菜,我就偏重給點長葉子的肥;種番茄、辣椒,開花結果前就給點促進開花結果的肥。買肥料時也看看說明,不再是只看價格或者哪個包裝好看。
第四步,觀察反應。
每次施完肥,我都注意觀察幾天,看看莊稼的葉子顏色、長勢有沒有變化。要是葉子綠油油,長得也壯實,那說明這回“喂飯”對。要是沒啥反應,或者反而蔫,就得趕緊找原因,是少?是多?還是種類不對?
明白
經過這么幾年的折騰,我算是對肥料有點自己的體會。它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也不是萬能藥。它就是莊稼的補充營養,得用對時候、用對量、用對種類。
核心就是,你得解你的地,解你種的莊稼需要什么,然后像照顧孩子一樣,看它缺啥就給補點別餓著,也別撐著。這樣,肥料才能真正幫上忙,讓咱種的東西長得收成也高。
現在我施肥,心里踏實多,看著地里長勢不錯的莊稼,感覺以前那些瞎折騰和教訓,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