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規律:桃褐腐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僵果或枝梢的潰瘍部越冬。懸掛在樹上或落在地面的僵果,在笫二年春季都能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傳播,引起初侵染。經蟲傷口、機械傷口、皮孔侵入果實,也可直接從柱頭、蜜腺侵入花器造成花腐,再蔓延到新梢。在適宜的環境條什下,病果表面長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
病菌分生孢子除借風雨傳播外,桃小食心蟲、桃蛀螟和桃象鼻蟲等昆蟲也是病害的重要傳播者。在貯運過程中若病果與健果接觸,也可傳染至健果。
桃樹開花期間低溫多雨容易引起花腐,果實近成熟期溫暖多雨則易引起果腐。樹勢衰弱、地勢低洼或樹葉過于茂密、通風透光較差的果園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合理修剪,適時夏剪,改善園內通風透光條件。雨季及時排除園內積水,以降低桃園濕度。
(2)人工防治:結合冬剪對樹上僵果做一次徹底清除,春季清掃地面落葉、落果,生長季節隨時清理樹上、樹下的僵果,以消滅菌源。
(3)藥劑防治:桃樹發芽前(芽萌動期),全樹均勻噴布4~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1:100波爾多液、40%福美胂可濕性粉劑100倍液,鏟除在枝條上越冬的菌源。從小桃脫萼開始,每隔10~14天噴布1次50%多菌靈可濕性粉刺600倍液?;?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