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著搞有機肥這攤子事兒,主要是看到我們這邊養殖場多,雞糞牛糞什么的到處都是,還有地里剩下的秸稈,堆著也是浪費,不如利用起來。說干就干,第一步就是得弄套設備。
一開始我也是兩眼一抹黑,上網大概瞅瞅,嚯,價格五花八門的。有那種幾千塊的小機器,也有開價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生產線。看得我頭都大,啥“雙模快速擠壓造粒機”、“開溝施肥回填一體機”,聽著就玄乎。后來找懂行的朋友打聽下,才知道這玩意兒水深著。
朋友說,你得先想明白自己要干多大攤子。是就弄點自己用,還是想正兒八經做成買賣?產量要求多少?要不要自動化?這些都決定你得買啥設備,花多少錢。想想也是,幾萬塊可能就買個基礎的粉碎攪拌機,稍微像樣點的,能發酵、造粒、烘干、篩分、包裝這一套下來,那價格就蹭蹭上去。
我的選購折騰記
我尋思著,剛開始別搞太大,先整個小規模的試試水。預算也掐得比較緊,就想著找個性價比高點的。跑幾個地方,也看些廠家的東西,發現這玩意兒真是一分錢一分貨。
主要看這幾樣東西:
- 發酵翻堆機: 這是開頭重要的,得把那些糞草的發酵有的是個大輪子往前推,有的是在槽子里來回翻。我選個相對簡單的槽式翻拋機,感覺好操作點。
- 粉碎機: 發酵完有些結塊,得打碎。這個種類也多,我挑個半濕物料粉碎機,據說不容易堵。
- 攪拌機: 要是想加點別的料,比如加點有益菌或者調一下氮磷鉀,就得用這個攪勻。
- 造粒機: 這是核心設備,把粉末狀的料變成顆粒。有圓盤的,有擠壓的。我當時猶豫半天,選個對輥擠壓的,感覺對水分要求沒那么苛刻。
- 烘干機和冷卻機: 剛造出來的顆粒濕乎乎的,得烘干才好存放。烘干完太熱,還得冷卻下。這兩樣比較占地方,也費能源。
- 篩分機: 把合格的顆粒篩出來,太大或者太小的回去重新弄。
- 包裝機: 裝袋封口,弄得像模像樣準備賣或者用。
七七八八湊一套,價格嘛不好說具體多少,反正比最低檔的貴不少,但離那種全自動的大線還差得遠。就是個中不溜的配置。
設備到家與安裝調試
設備拉回來那天,好家伙,一堆鐵疙瘩,看著就頭疼。找幾個伙計一起卸車、搬運。按照廠家給的圖紙(有的地方畫得不清不楚),開始拼裝。
這過程真是體力活加腦力活。這邊擰螺絲,那邊對接口,還得接電線,連傳送帶。中間出不少小插曲,比如有個傳送帶裝歪,電機線接錯方向,調試的時候機器咣咣響。返工好幾次,折騰快一個禮拜,才算把這堆鐵疙瘩給組裝起來,讓它們能互相配合著動起來。
開機試運行與不斷摸索
第一次正式開機,心里還是挺緊張的。先把發酵好的料推進粉碎機,聽著轟隆隆的聲音,料被打碎送出來。然后進攪拌機,再到造粒機。
造粒機這塊兒最讓人頭疼。一開始出來的要么是粉末,要么是奇形怪狀的條子,根本不成顆粒。反復調整機器的壓力、轉速,還有進料的水分。試好幾批料,浪費不少功夫,才慢慢摸索出點門道,能穩定地出顆粒。
后面的烘干、冷卻、篩分倒是相對順利點,就是得控制好溫度和時間。看著一袋袋包裝好的有機肥出來,心里那叫一個踏實。
現在這套設備運行得還算穩定,雖然比不上那些全自動的高級貨,需要人工的地方還不少,但也算能滿足我目前的需求。整個過程下來,真是體會到啥叫實踐出真知。看著那些廢料變成有用的肥料,這感覺,挺以后還得慢慢琢磨怎么提高效率,怎么把肥料質量做得更路還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