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個油枯做肥料,我可是折騰好一陣子。最早,就是圖省錢,也覺得這玩意兒是農家肥,肯定比外面買的那些化學玩意兒對地剛拿到手的時候,那叫一個硬邦邦,跟磚頭似的。
第一次瞎搞
我尋思著,不就塊餅嘛埋土里不就完?于是我就拿錘子哐哐一頓砸,弄成小塊塊,直接就在我那幾盆花的盆邊挖坑埋進去。想著這樣能慢慢釋放肥力。結果?好家伙,沒過幾天,那土面上就開始長白毛,還有點小飛蟲繞著飛,隱隱約約還有股不太好聞的味道飄出來,特別是澆水之后。而且感覺那花也沒見長得多估計是燒根,或者是肥力根本沒出來。
老老實實學著漚肥
后來問村里種地的老把式,人家說我那是瞎來,油枯這東西,勁兒大,得先“漚熟”才能用。不然直接下去,燒苗不說,還招蟲子。那就老老實實漚。
我找個帶蓋子的大塑料桶,把剩下的油枯又砸一遍,這回砸得更碎,盡量弄成粉末或者小顆粒。老把式說,越碎發酵得越快越均勻。
接著就是加水。這個水加多少,我也沒個準數。一開始加多,成稀泥湯;后來又試著加少點,干巴巴的也不行。反復試幾次,感覺就是把油枯粉末拌濕,用手一攥,感覺濕乎乎的,但水又不會滴答往下流,那個狀態就差不多。有點像拌餃子餡兒的感覺?差不多。
然后我就把這拌好的濕油枯一股腦全裝進那個塑料桶里,稍微壓壓,但沒壓太實,留點空隙好透氣。蓋子,我沒完全擰死,就是虛掩著蓋上去,留條縫,聽說是要透點氣,不然里面氣太足容易炸(雖然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桶就放在院子角落太陽曬不太到的地方。接下來的日子,就是等。
漫長的等待和觀察
這期間,我隔三差五就去掀開蓋子看看,順便用根棍子攪和一下。剛開始幾天,味道變化不大。大概過一個多星期,開始有比較明顯的酸餿味兒,溫度好像也升高一點點。桶壁上能看到水汽。
就這么放著,攪著。夏天溫度高,大概個把月?味道就慢慢變,從那種刺鼻的酸餿味變成有點像醬油或者說是發酵好的豆渣那種味道,反正不臭,是一種發酵的曲香味。顏色也變深,原來黃褐色的油枯變成深褐色或者黑褐色,質地也變得松散。
怎么判斷算徹底好?我是看顏色、聞味道、摸質地。顏色黑褐,味道是曲香味不刺鼻,抓一把感覺松散不粘手,基本上就差不多。前后大概折騰快兩個月,夏天快的話一個多月可能也行。
現在怎么用
現在這漚好的油枯肥,我用起來就順手多??梢?strong>摻在營養土里做底肥,也可以在追肥的時候,在離根遠一點的地方挖個淺溝埋進去再蓋土。效果嘛確實比之前直接埋好太多,花草長得也壯實,葉子綠油油的。關鍵是,自己弄的,心里踏實!就是前期砸碎和漚肥的過程,確實得有點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