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我最近在老家搞的“川陵肥料”試驗,這玩意兒可不是啥高科技,就是我這土法子上陣,瞎琢磨出來的,效果嘛還真有點意思,所以趕緊來跟大家伙兒分享分享。
事情是這么開始的,年初的時候,老家的地,土質越來越差,種啥都不太行,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我尋思著,這不行,得想個法子。去農資店看看,那些化肥是挺見效,但是總覺得用多對地不而且價格也不便宜。
我就琢磨著自己是不是能搞點啥肥料出來。想起小時候,村里的老人們都用草木灰、糞肥啥的,我就想著能不能把這些東西利用起來,加上現在網上也能學到一些有機肥的制作方法,就決定自己動手試試。
第一步,找材料。
- 草木灰:這玩意兒好弄,燒秸稈、燒柴火剩下的灰,都是寶貝。
- 動物糞便:我家養幾只雞鴨,它們的糞便攢起來。
- 菜葉果皮:平時吃的蔬菜、水果,爛掉的葉子、皮,都留著。
- 廚余垃圾:淘米水、剩飯菜啥的,也別浪費。
第二步,漚肥。
我找個大缸,先把草木灰鋪在底下,然后把動物糞便、菜葉果皮、廚余垃圾一層一層地堆上去。每堆一層,就澆點水,保持濕潤。最上面再蓋上一層厚厚的土。
這漚肥的過程可得注意,得經常翻動,讓它充分發酵。夏天溫度高,漚得快,大概一個月左右就能用。冬天就得久一點,兩個月左右。漚好的肥料,顏色發黑,聞起來有點土腥味,但沒有臭味。
第三步,施肥。
漚好的肥料,就可以用到地里。我把肥料撒在地里,然后翻耕一下,讓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種菜的時候,可以在坑里再放點肥料,這樣菜苗長得壯實。
第四步,觀察記錄。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我隔三差五就去地里看看,記錄菜苗的生長情況。看看用“川陵肥料”的地,和沒用的地,有什么區別。記下每天的溫度、濕度、降雨量等等,這些數據對以后的施肥很有幫助。
效果嘛還真不錯!
用“川陵肥料”的地,菜苗長得明顯比沒用的地要葉子綠油油的,莖稈也粗壯。而且用這種肥料種出來的菜,吃起來味道也更濃,更有小時候的味道。
這“川陵肥料”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缺點。比如,制作過程比較麻煩,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而且肥效可能沒有化肥那么快,那么明顯。但是,它勝在天然、環保,對土壤對人也
- 自制肥料,成本低,環保。
- 需要耐心,需要時間。
- 效果不錯,值得嘗試。
這回“川陵肥料”的試驗,讓我體會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樂趣。雖然過程有點辛苦,但是看到菜苗茁壯成長,心里還是很高興的。以后,我還會繼續研究,看看能不能把這“川陵肥料”做得更讓老家的地,重新煥發生機!
對,我還打算試試蚯蚓糞,聽說那玩意兒是天然的有機肥,效果杠杠的!下次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