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病情嚴重時也可危害葉鞘,莖稈和穗部。從幼苗至成株期皆可發生。病斑部位初期長出絲狀白色霉點,以后表面覆蓋的霉層逐漸加厚,似絨毛狀,顏色由白色逐漸變為灰色,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點。
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 春季雨量較多的年份,特別是4月份雨量較多的年份,病害即會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麥生長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勻,溫度又偏低,將延長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群體過大,氮肥施用過多的麥田,特別容易發病。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潛育菌絲體形態在寄主組織越冬,第二年春天當溫濕度條件適宜時,菌絲體再產生分生孢子傳播危害。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根據品種和地力,播種時合理安排播量,推遲播期,控制群體不宜過大,增施磷鉀肥,促使小麥生長健壯。(2)藥劑防治。對常年秋季發病重的地區和麥田,采用粉銹寧拌種,拌種劑量同防治條銹病。結合防倒伏,春季小麥第一葉定長以前,每畝用15%多效唑40毫克對水均勻噴灑,防止倒伏又可兼治白粉病,減輕病害早春流行速度和強度。小麥孕穗抽穗期,當病葉率達到8%~15%時,用粉銹寧噴霧防治,劑量同防治條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