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有人問我,說搞個肥料場聽起來不錯,現在都講究環保、有機啥的,是不是個好買賣?問我肥料場好開嗎?正好我前幾年確實動過這方面的心思,還真去跑過一陣子,今天就跟大家嘮嘮我那點兒經歷,給想入行的朋友提個醒。
起初,我也是看著新聞里天天說,什么農業要綠色發展,化肥用多地不行,有機肥怎么怎么加上回老家看親戚種地,每年買化肥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地里那些秸稈、養殖場那些糞便,好像處理起來也挺麻煩。我就琢磨,這要是能把這些“廢物”利用起來,做成有機肥賣,豈不是一舉兩得?聽著前景一片大感覺是個風口。
說干就干,開始折騰
心動不如行動嘛我就開始到處打聽,看資料,找門路。想著先從小規模開始試試水。第一步,就是找地方。
- 找地皮的坑:你以為隨便找塊荒地就行?壓根不是那么回事兒!這玩意兒有污染風險,得符合規劃,不能離村子太近,怕味兒擾民,還得考慮環保審批,水源保護啥的。我跑好幾個地方,要么是人家根本不批,說這是工業用地或者農業保護區不能亂建;要么就是位置太偏,路不好走,水電都得自己拉,那成本一下就上去;還有的租金貴得離譜。光是找個合適的地兒,就耗我小兩個月,碰一鼻子灰。
- 原料來源的麻煩:想著收點雞糞、豬糞、秸稈啥的。聽著簡單,真去找才知道難。附近的養殖場,人家要么自己處理,要么早就被人承包。跑遠點去收?運輸成本又上來。而且這玩意兒質量還不穩定,含水量、雜質都不一樣,處理起來技術要求也不一樣。還得擔心人家供貨穩不穩定,萬一今天有明天沒的,我這生產線不就停擺?
手續和投入,才是真攔路虎
地和原料的事兒稍微有點眉目,更大的難題還在后頭。
辦手續,跑斷腿:這可不是開個小賣部那么簡單。你得立項?得環評?工商注冊、稅務登記這都是基本的。關鍵是肥料生產有專門的行業標準和登記證,尤其是你想賣出去,產品得合格,得去農業部門備案、檢測、申請肥料登記證。環保部門更是重點關注對象,發酵過程的氣味、污水處理,都得達標,不然隨時讓你關門。我光是打聽這些流程,問需要哪些材料,就感覺頭都大,涉及到好幾個部門,每個部門都有一堆規定,想想都發怵。
資金投入,嚇一跳:一開始我想著小打小鬧,弄個幾萬塊錢是不是就行?后來一算賬,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場地租金或者建設費是大頭,然后是設備:
- 發酵設備(翻拋機、發酵罐之類的)
- 粉碎設備(原料得處理)
- 篩分設備(把粗的細的分開)
- 可能還需要造粒設備(做成顆粒肥好賣)
- 烘干設備(控制水分)
- 包裝設備(成品得包裝)
這些機器,便宜的看不上,怕用不住,質量好的價格都不低。再加上廠房搭建(或者改造)、地面硬化、買原料的預付款、雇工人的工資、水電費、辦手續的各種費用……我粗略估算下,沒個幾十萬,可能連個響都聽不見。要是想搞得像樣點,上百萬都打不住。這對我當時來說,壓力太大。
我咋想的
我來來回回折騰大半年,找人,跑地兒,咨詢不少所謂的“專家”和設備廠家。越解越覺得這事兒水深。市場看著好像挺大,但真不是誰都能進來玩的。
你看那些做得好的肥料廠,要么是本身就有資源(比如大型養殖集團自己搞的),要么就是資金雄厚,能扛得住前期投入和審批周期,還得有懂技術的人才,懂市場的人去跑銷售。
你要問我肥料場好開嗎?
我的實踐感受是:不好開,門檻挺高的。
看著好像是把沒人要的糞便、秸稈變成錢,實際上從選址、環評、辦證、技術、設備、原料、資金到的銷售,每一步都有不少坑。市場需求確實存在,國家政策也鼓勵,但這跟你能不能順利開起來并且賺錢是兩碼事。
我是掂量自己的斤兩,覺得這攤子太大,風險也高,我那點積蓄扔進去可能連個水花都看不見,就沒再繼續往下走。這只是我個人的經歷和看法,可能有人脈有資源有資金的朋友做起來會順一些。但對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想開肥料場,真得三思而后行,把困難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