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莊稼要想長得我這幾年的實踐下來,真就悟出一個道理,別的先不說,這肥料你得給足。就拿我去年在家門口搗鼓那幾分菜地說事兒。
剛開始,我也是瞎弄。春天種點黃瓜、番茄啥的,就想著種種玩唄,也沒太上心。土就是院子里普通的土,想著澆澆水,曬曬太陽,總能長點。結果?苗是出一些,但長得那個蔫兒,葉子黃不拉幾的,看著就沒精神。到該開花結果的時候,零零星星開幾朵,結出來的果子也是歪瓜裂棗,要么就小得可憐,要么長著長著就掉。
那時候我就納悶,水也沒少澆,太陽也挺咋回事?鄰居一個老大哥看我天天在那唉聲嘆氣,就過來跟我說:“你這光澆水有啥用?人都要吃飯,這地里的東西,你不給它喂飽,它哪有力氣長?”
我一聽,好像是這個理兒!
于是我就開始琢磨上肥料。先是把我家里攢的一些爛菜葉子、果皮啥的,找個角落堆起來,讓它自己慢慢漚著,搞點土做的農家肥。但這玩意兒見效慢,量也不夠。
我就跑去農資店,買點那種復合肥回來。老板還挺實在,也沒給我推薦貴的,就說家常種菜,這種基礎的就行,但關鍵是要用夠量,還得按時候用。
我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第一步,是弄底肥。在開春重新翻地的時候,我就把我漚的那點農家肥,還有買來的一部分復合肥,都給它撒到地里,然后用鋤頭深翻下去,讓肥料和土充分混勻。這就像是給土地打個底子,讓它本身就變得有營養。
第二步,是追肥。等菜苗長到一定階段,比如黃瓜開始爬蔓,番茄開始坐果,這時候它們就需要更多的“飯”。我就隔一段時間,大概十天半個月,就在離根遠一點的地方,刨個小淺溝,把復合肥撒進去,然后再蓋上土,澆點水。注意不能離根太近,怕燒苗,也不能撒在葉子上。
我還特別注意不同菜的不同需求,比如結果多的番茄、辣椒,我就多追幾次肥。像那些葉子菜,比如生菜、小白菜,雖然也要肥,但相對就少用點,主要是前期底肥足就行。
整個過程,就是不斷地觀察,看苗的臉色。要是葉子綠油油的,長得壯實,那就說明肥是夠的。要是開始發黃,或者長勢慢,那八成就是“餓”,得趕緊再補點料。
就這么折騰一季。你猜怎么著?效果那是杠杠的!
同樣是那塊地,去年的番茄結沒幾個,今年掛得是密密麻麻,個頭也大,紅彤彤的看著就喜人。黃瓜也是一茬接一茬地摘,又直又長。連那幾棵辣椒都結瘋,吃都吃不完。
從我這實踐來看,種東西這事兒,技巧是有不少,比如澆水、陽光、除草啥的都重要,但最最關鍵,或者說最能立竿見影改變局面的,還得是肥料。 只要你把這肥給伺候到位,讓它們吃飽喝足,它們自然就有力氣好好長,給你個好收成。真的是,只有肥料足,它們才能給你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