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來嘮嘮我自個兒琢磨出來的用肥那點事兒。剛開始養(yǎng)花那會兒,真是啥也不懂,看花蔫就覺得是缺肥,抓起一把復合肥就往盆里撒,有時候還直接埋土里。
結(jié)果?好家伙,沒過幾天,那葉子黃得更快,有的直接就燒根死。心疼得不行,那會兒真是交不少“學費”。我就納悶,都說要施肥,咋我一施肥就出事?
后來慢慢琢磨,也看別人咋弄的,才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哪兒。關(guān)鍵就一條:少吃多餐。 跟人吃飯一個道理,猛地塞一肚子,誰也受不,植物也一樣。
我的實踐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步,換思路。 不再想著“一次喂飽”,而是改成“經(jīng)常喂點兒”。我開始嘗試把肥料化水里用。
第二步,試濃度。 最開始也不知道兌多少水,就估摸著來。拿最常見的那種藍色的復合肥來說,我先是按說明書上寫的最低濃度來,比如1克肥兌1斤水(大概500毫升)。后來發(fā)現(xiàn),對有些嬌氣的花,這濃度還是有點高,特別是夏天或者冬天,植物不怎么長的時候。
第三步,找到“薄肥”的感覺。 經(jīng)過幾次燒苗的教訓,我現(xiàn)在兌水,那真是往稀兌。現(xiàn)在我基本是按1:1000甚至1:1500的比例來。 啥概念?就是一小撮肥料,兌一大桶水。寧可稀點,多澆幾次,也別濃燒根。每次澆水的時候,就順便把這稀釋好的肥水澆下去,代替普通的清水。
第四步,看時機。 植物在長新葉、發(fā)新芽、打花苞的時候,說明它在“吃飯”,這時候給肥效果最春秋兩季是生長旺季,我基本上每隔7到10天就會喂一次這種稀薄的肥水。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植物長得慢甚至休眠,我就基本停肥,或者最多一個月稍微給一點點。
第五步,分種類。 后來養(yǎng)的花多,也開始琢磨用不同的肥。
- 觀葉的植物: 它們主要是長葉子嘛我就偏向用氮肥含量高一點的,或者就用均衡型的復合肥,促進葉子長得綠油油的。
- 開花的植物: 像月季、梔子花這些,在它們快開花之前,我就開始增加磷鉀肥的比例。買那種專門的“促花肥”,或者磷酸二氫鉀,也是一樣,稀釋得淡淡的,跟復合肥輪換著用。這樣能讓它們花苞多,開花也鮮艷。
- 換盆的時候: 我還會在盆底墊一點腐熟好的有機肥,比如雞糞肥、羊糞肥或者就是那種餅肥渣。注意一定是腐熟好的,不然也會燒根。這種肥效慢,管的時間長,能慢慢改善土質(zhì),讓根長得壯。
第六步,觀察反應。 每次施完肥,我都會留意觀察幾天,看看葉片是不是更精神,顏色是不是更好。如果發(fā)現(xiàn)有不對勁,比如葉子邊緣發(fā)黃發(fā)焦,那可能就是肥給多,得趕緊用大水沖洗幾遍盆土,稀釋一下。
反正,我現(xiàn)在的原則就是:勤快點,但每次都少給點。 肥料兌得稀稀的,隔個十天半月來一次,看植物狀態(tài)調(diào)整。這樣下來,家里的花花草草雖然談不上多名貴,但長得都還挺精神,也很少出問題。這就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用肥方法,不一定專業(yè),但確實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