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來聊聊我最近瞎折騰的這攤子事兒——土壤和肥料。別笑話,活到老學到老嘛尤其是自己搗鼓點東西的時候,才發現以前覺得簡單的玩意兒,里面門道還真不少。
起因挺簡單的。就是去年,手頭有個活兒干完,下一個項目又沒立刻接上,中間空一小段時間。閑著也是閑著,看著陽臺角落那幾盆半死不活的花,還有院子邊上那塊一直沒打理的地,就動心思,想弄弄。
摸索過程是這樣的:
我以為不就那么回事兒嘛土里加點買來的那種花花綠綠的“營養土”或者“肥料”,植物就能長結果?要么沒啥起色,要么葉子黃得更快。這時候我就意識到,這事兒不能想
然后我就開始琢磨,這土到底是啥玩意兒?
- 第一步是觀察。我弄點院子里的土,又挖點花盆里原來的土,放在手里捻捻,看看。有的黏糊糊的,一捏成團;有的松散得很,抓不住。顏色也不一樣,有深有淺。這就讓我明白,土和土是不一樣的。
- 第二步是查資料。不是看那種特專業的書,我看不懂也煩。就是在網上找些大白話的說法,大概知道土里面不光是沙子石子,還有腐爛的樹葉草根什么的(后來知道叫有機質),還得有水有空氣。這些東西湊一起,才能讓植物扎根。
- 第三步是瞎試。知道土不一樣,我就開始想辦法“改造”。院子里那塊地,感覺太實誠,不透氣,我就買點粗沙、還有那種椰糠什么的,摻和進去,使勁用鋤頭翻幾遍。想著讓它松快點兒。
接下來就是肥料這塊。以前我買肥料,就是看包裝上寫著“通用”、“高效”,覺得挺現在知道,這玩意兒跟人吃飯一樣,不能瞎吃。
- 我解到,植物需要的東西分好幾種,氮磷鉀是最主要的,就像人的主食。還有些需要量少的,鈣鐵鋅啥的,算是微量元素,跟維生素似的。
- 不同的植物,不同生長期,需要的“飯量”和“口味”還不一樣。比如長葉子的時候可能需要氮多點,開花結果的時候需要磷鉀多點。
- 肥料也有很多種,有立馬見效的(速效肥),有慢慢釋放的(緩釋肥),還有農家肥什么的(有機肥)。用哪種,用多少,啥時候用,都得琢磨。我之前瞎用,估計是把花給“齁”著。
我后面就學乖點。先查查我要種的這幾樣東西大概喜歡啥樣的“飯”,然后去買對應的肥料。用的時候也小心,不敢一下子撒太多,薄肥勤施,兌水澆,或者埋到土里遠一點的地方,怕燒根。
的結果嘛
也沒一下子就變成專家。院子里那塊地,摻和東西以后,確實感覺松軟多,雨后也不像以前那樣積水。陽臺上的花,換土,小心翼翼地施肥,有幾盆緩過來,看著精神不少。但也有幾盆,還是老樣子,可能是我還沒摸透它們的脾氣。
這回折騰讓我明白,種地養花真不是光澆水就行。 土壤本身就是個復雜的小系統,肥料也不是萬能藥。得去解它們,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去調整。雖然過程挺費勁,查這查那,動手也累,但看著那些植物慢慢有點起色,心里頭還是挺得勁的。這實踐的過程,比光看書本有意思多,也實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