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得空,就來嘮嘮我自個兒種大蒜那點事兒,特別是這肥,咋用的。咱也不是啥專家,就是自個兒種些年,瞎琢磨出來點土經驗,分享給大伙兒聽聽,圖個樂呵。
準備階段:底肥是根本
話說回來,種啥都講究個底子我種大蒜,頭一步就是整地的時候下足底肥。這玩意兒,我覺得比后面追肥還關鍵。每年秋天,大概九、十月份,地翻過來之后,我就開始搗鼓底肥。
就認老法子,覺得農家肥最好使。搞些漚熟透的雞糞,是我自個兒攢小半年漚熟的,那味兒,是有點沖,但肥勁兒足。除雞糞,有時候也弄點羊糞,或者找點腐熟的餅肥,像豆餅啥的,砸碎摻進去。量得足,我一般是均勻撒在地表,然后再用旋耕機或者鋤頭,深深地翻到土里去,讓肥和土充分摻和勻實。我覺得這樣,整個冬天到開春,蒜苗子慢慢長,根底下一直有吃的,不容易脫肥。
對,有時候我還在底肥里摻點草木灰,老人家說這玩意兒含鉀,能讓蒜頭長得結實,還能殺殺菌,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科學,反正習慣,就順手撒一把。
苗期管理:看苗施肥
蒜種下去,澆透水,就等著出苗。剛開始那小苗苗,主要是靠蒜瓣本身的營養,對肥料需求不大。等它緩過勁兒,開始扎新根,特別是到第二年開春,天一暖和,蒜苗“嗖嗖”地返青,開始進入快速生長期,這時候就得補點肥。
第一次追肥:返青肥
這第一次追肥,我管它叫“返青肥”或者“催苗肥”。時間大概在開春后,蒜苗長到十幾公分高。這時候主要是想讓它快點長葉子,長壯實。氮肥是主角。
我一般用點啥?有時候就用點發酵好的人糞尿兌水,稀一點,別燒苗。或者用點豆餅水,也是漚熟的,兌水澆。要是圖省事,就撒點尿素,量一定要控制撒在離根遠一點的地方,然后馬上澆水,讓它溶解下去。或者用點含氮高的復合肥也行。重點是薄肥勤施,別一次給太多。
第二次追肥:抽薹肥
等蒜苗長得更旺,差不多快抽蒜薹那會兒,或者蒜薹剛露頭的時候,這可是個關鍵時期。這時候它不光長葉子,還得孕育蒜薹,地下的蒜頭也開始有點動靜。營養需求量大得很。
這回追肥,就不能光給氮肥。得氮磷鉀搭配著來。我通常會用點復合肥,選那種氮磷鉀含量均衡或者氮鉀含量稍高點的。順著壟溝開個淺溝,把肥撒進去,然后蓋上土,再澆水。或者,還是用老辦法,漚熟的農家肥水,比如雞糞水、豬糞水,再加點過磷酸鈣(補充磷)和草木灰水(補充鉀),一起澆下去。這回肥量可以比第一次稍微大一點。
第三次追肥:膨大肥
蒜薹收割之后,營養就主要供給蒜頭膨大。這時候得再補一次肥,叫“膨大肥”。主要是為讓蒜頭長得更大、更飽滿。
這回追肥,鉀肥是重點,當然氮肥也還得有一點,維持葉片功能。我一般是追施硫酸鉀或者草木灰。可以直接撒施在蒜棵子旁邊,然后澆水。也可以用高鉀的復合肥沖施。這回肥主要是沖著蒜頭去的,讓它在階段加把勁兒,長得又大又圓。
一點小總結
我種大蒜用肥就是這么個流程:
- 底肥要足,農家肥為主。這是基礎,管長遠。
- 返青追氮,促苗早發。
- 抽薹期氮磷鉀配合,保證營養全面。
- 膨大期主攻鉀肥,輔以氮肥,催大蒜頭。
整個過程,“薄肥勤施”是個原則,特別是追肥,寧可少點、次數多點,也別一次下猛料燒根。還有,每次施完肥最好都澆水,讓肥料能被吸收。這都是我自個兒的一點實踐記錄,說得比較糙,希望能給同樣喜歡種點東西的朋友們一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