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理生肥料實踐記錄
大家今天跟大家嘮嘮我前段時間瞎琢磨并動手搞的一個東西——我管它叫“地理生肥料”。也不是啥高科技,就是想試試用咱們本地的土,加上點不怎么處理的料,看能不能給我那幾盆花、那幾塊小菜地加點勁兒。
起因和準備
事情是這樣的,我老覺得外面買的肥料,用下去效果是快,但地好像越來越“死”,就是板結,不透氣。聽人說有些土方法挺用當地的土養地。我就琢磨,咱這邊的土,特別是山腳下或者老樹底下那些,肯定有不少咱們看不見的“好東西”在里面,能不能利用起來?說干就干。
找個周末,我跑到附近小山坡上,找那種沒什么人踩、落葉厚的地方,挖小半桶顏色深、聞起來有股土腥味的土。感覺這種土“有勁兒”。然后又收集些院子里掃的落葉、剪下來的草,還有廚房里一些菜葉子、果皮(注意,太油膩的、肉類的我沒敢用,怕燒根或者招蟲子)。這些東西都算是“生”的,沒漚過。
動手混合
回來后,我找個大塑料桶,先把挖來的土倒進去一部分,然后鋪一層樹葉雜草,再撒一層土,就這樣一層一層地堆。中間還稍微灑點水,就是讓它保持潮乎乎的,但不能有積水。上面多蓋點土。整個過程挺隨意的,沒啥精確比例,就是憑感覺,覺得土和那些“生料”大概一半一半。
等待與觀察
然后我就把這個桶放在角落里,蓋子沒蓋嚴,留點縫透氣。我沒指望它能像堆肥那樣發熱,就想著讓土里的那些小東西(微生物啥的)慢慢跟那些生料“交流交流”。隔三差五我會去看看,翻動一下。過大概個把月,感覺里面的東西顏色深不少,也沒啥臭味,就是一股挺濃的土味兒,那些葉子啥的也開始有點爛爛的樣子。
使用與效果
看著差不多,我就開始用。我是挖開花盆邊上或者菜地壟邊的土,把這“地理生肥料”埋進去一些,然后再把土蓋回去。沒敢直接撒在根上,怕太“生”傷到植物。用量也不多,就是試試看。
用大概一兩個月后,你還別說,感覺有點效果。
- 土壤感覺松快點:原來澆水容易積在表面,現在好像滲水快一些。
- 菜和花看著精神些:葉子顏色好像綠得更深亮點,長得也還行。也可能是那段時間天氣哈哈。
- 沒出現燒苗現象:這是我最擔心的,還好沒發生。可能因為我用得比較小心,埋得離根遠,量也不大。
我的小總結
這回“地理生肥料”的嘗試,我覺得還挺有意思,也算有點小收獲。它肯定比不上那些精加工的肥料見效快,也不是什么神奇的東西。但好處是廢物利用,就地取材,感覺對改良土壤有點長遠的好處,讓土慢慢“活”起來。過程也不復雜,就是需要點耐心。下次我打算再試試,可能讓它放的時間再長一點,看看效果會不會更就是瞎折騰,圖個樂,順便看看能不能讓家里的花草長得更好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