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這花花草草的肥料可真不便宜,市面上那些包裝精美的,看著就好用,可價格也讓人肉疼。我這人就愛瞎琢磨,想著能不能自己動手搞點正好前陣子家里吃魚剩下不少魚骨頭、魚頭魚尾啥的,還有些不吃的魚內臟,扔怪可惜,就動心思,尋思著能不能把這些玩意兒變廢為寶,做成那種他們說的“魚蛋白”肥料。
一開始也沒啥章法,就是憑感覺來。我先把能搜集到的魚雜碎,什么魚骨頭、魚鱗、魚皮、魚頭,還有一些買魚時老板順手給的沒啥肉的邊角料,都收集起來。攢大概有個幾斤,看著挺多的。
接下來就是處理這些原料。我找個大錘子,墊著厚木板,把那些大塊的魚骨頭、魚頭啥的都給它敲碎,能多碎就多碎,想著這樣發酵起來能快點,接觸面積也大。魚皮魚鱗這些軟一點的,就用剪刀剪成小塊。弄完這一步,手上那腥味兒,嘖嘖,洗好幾遍。
然后就該找家伙事兒發酵。我翻出來一個以前腌咸菜用的大塑料桶,刷干凈備用。光有魚碎肯定不行,得有東西幫它分解。我就去農資店問問,人家推薦一種叫啥“EM菌”還是“發酵菌”的玩意兒,一小包,說是能促進發酵。得,買一包試試。還順手買點紅糖,聽人說發酵得加點糖,能讓那些菌吃得歡,長得快。
準備工作差不多,就開始往桶里裝。我是這么干的:先在桶底鋪一層剁碎的魚雜,大概有個幾厘米厚,然后撒上一層紅糖,不用太多,薄薄一層就行,接著再噴灑點那個用水化開的菌種液。就這么一層魚碎、一層紅糖、一層菌液地往上摞,直到把所有魚碎都裝進去。最上面一層多撒點紅糖和菌液。
裝完之后,我加點水進去,沒敢多加,就是讓整個料看著濕乎乎的就行,大概是那種手一捏能稍微出點水的狀態,但又不是水汪汪的。然后找個塑料布,蓋在桶口,用繩子扎緊。這里得注意,不能完全密封死,得留點縫讓它出氣兒,不然發酵產生的氣體會把桶給脹壞,或者把蓋子頂飛。我就在塑料布上扎幾個小眼兒。
弄好之后,就把這桶東西搬到院子角落里,找個不礙事、太陽也曬不太到的地方放著。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
發酵過程的觀察記錄
頭幾天,那味兒,確實有點上頭,一股子濃烈的腥臭味混著點酸味兒。我每次路過都得屏住呼吸。大概過一個星期,味道好像沒那么沖,但還是不好聞。
中間我沒敢老是去開蓋看,怕影響發酵。就是隔三差五地晃晃桶,讓里面的東西能均勻點。大概等能有一個多月,快兩個月的時候,我感覺那味道變得沒那么刺鼻,有點像醬油或者豆豉發酵的那種味道,雖然還是有腥味,但能接受。
這時候我才小心翼翼地打開蓋子看看。嚯,里面的東西都變成黑褐色的糊糊,原來的魚骨頭啥的都變得很軟爛,稍微一攪就碎。液體也多不少,顏色也深。聞起來,是那種發酵后的酸香味兒,腥臭味淡很多。
肥料的使用和感受
看著差不多,我就開始用。這玩意兒勁兒大,我可不敢直接往菜地里澆。都是舀出來一部分,然后兌水,兌得挺稀的,大概是1份原液兌個幾十份甚至上百份水,具體比例我也沒精確量,就是看著顏色變得很淡就行。然后用這個稀釋液澆菜根、澆花。
用幾次之后,感覺地里的菜長得是挺精神的,葉子也綠油油的。具體是不是全靠這自制肥料的功勞,我也說不反正看著長勢不錯。感覺土壤好像也松快點,沒以前那么板結。
自己做這個魚蛋白肥料,過程不算復雜,就是前期處理原料有點費勁,還有就是發酵期間的味道得忍受一下。但好處是真省錢,原料基本算是廢物利用,效果嘛感覺還行,至少心理上覺得給植物用好東西。下次再做的話,我可能會試試加點橘子皮柚子皮啥的一起發酵,聽說能改善點氣味。實踐出真知嘛慢慢摸索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