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來嘮嘮我搗鼓那個“肥料沙變土”的事兒。純粹是自個兒瞎折騰的記錄,不一定對,大家隨便聽聽。
起因是啥?就是家門口有那么一小塊地,說地都是抬舉它,基本上就是沙子,風一吹還迷眼睛。種點啥都費勁,澆水嘩一下就沒,根都掛不住。買營養土,那玩意兒死貴,一袋沒多少,填那么大塊地方得花多少錢?心里不舒坦。
后來不知道在哪兒聽一耳朵,說沙子也能改良成土,用肥料啥的。我這人就愛瞎琢磨,尋思著反正那塊地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動手試試。
開始動手前的準備
第一步,得先把那塊沙地給弄明白。 我先是把表面那些亂七八糟的石頭、雜草根給清清。地方不大,也就幾個平方,用個小耙子摟一遍。沙子嘛看著干凈,沒啥營養,松垮垮的。
然后我就琢磨,光有沙子不行,得加東西。這就是所謂的“肥料”。但我沒直接上化肥,那玩意兒用不好容易燒苗,而且我總覺得不踏實。我想的是用點“天然”的。
關鍵是摻東西
我開始收集“肥料”來源,主要就幾樣:
- 廚余垃圾: 這玩意兒家家都有。菜葉子、果皮、咖啡渣、雞蛋殼(這得弄碎點),攢一段時間。注意,油膩的、肉類的最好別放,容易發臭招蟲子。
- 院子里的落葉和草屑: 秋天掃的葉子,平時剪草的草屑,都是好東西。別太厚的樹枝就行,那玩意兒爛得慢。
- 找點老料: 托人弄點發酵過的雞糞,不多,那玩意兒勁兒大,得少放,而且得是徹底腐熟的,不然也燒根。沒有的話,我覺得光用廚余和落葉也行,就是慢點。
接下來就是體力活——混合。
我沒啥高級設備,就是一把鐵鍬、一個耙子。先把收集來的那些“肥料”倒在沙地上,然后就開始翻。使勁翻,摻勻! 這步挺關鍵,不能讓有機物就堆在一塊兒,得讓沙子和這些東西充分接觸。沙子摻進去,有機物也裹上沙子。
翻得差不多勻,看著顏色就不是純沙子的黃白色,有點雜七雜八的顏色混在里面。然后澆點水,保持濕潤,但不能變成泥潭。太干,那些有機物分解不;太濕,容易漚爛發臭。
耐心等著看變化
這事兒急不來,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的。 我基本上就是隔三差五去看看,保持濕度。如果天太熱太干,就稍微灑點水。有時候還會再翻動一下,讓它透透氣。
過大概一兩個月,能明顯看到變化。那些菜葉子、草屑什么的,慢慢變黑變碎,跟沙子混在一起,顏色整體深不少。抓一把在手里,感覺也不再是松散的沙子,有點團聚性,濕的時候捏一下能勉強成個小團,松手又散開,但不是嘩一下全散完那種。
這時候聞起來也沒啥臭味,是一種土腥味,或者說是腐殖質的味道,那就說明方向對。
咋樣?
一次改良不可能就變成肥沃的黑土地,那不現實。 但是,跟我一開始那純沙地比,已經是天壤之別。
我試著種點小蔥和生菜這種比較皮實的。還真長起來!雖然長得不算特別旺盛,但至少活,而且澆水的時候,水不會一下子就漏光,能存住一點兒。
這就說明,這沙子確實開始有點“土”的樣子。這過程就是不斷往沙子里補充有機質,讓微生物去分解,慢慢改善它的結構和保水保肥能力。
后來每年我都往那塊地里加點自己漚的堆肥,或者埋點廚余。現在那塊地,雖然還算不上頂好的土,但種點家常小菜是沒啥問題。比純沙子強太多。
這“肥料沙變土”的實踐,就是個體力活加耐心活。關鍵就是持續不斷地往沙子里摻有機物,然后交給時間。 效果是有的,但別指望一步登天。對我來說,省買土錢,還處理垃圾,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