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嘮嘮我最近搗鼓的“什么膏肥料”,這玩意兒說起來簡單,但真要自己動手做,還真有點門道。我這人就愛折騰,不試試總覺得缺點
事情是這樣的,前段時間地里的菜長得不太蔫唧的,尋思著得施點肥。去農資店轉一圈,那些化肥看得我頭大,又是各種成分又是配比的,感覺自己像在做化學實驗。琢磨著能不能自己做點既天然又環保,還能有點效果。
上網搜一圈,發現“氨基酸肥水膏”這玩意兒。說是能改良土壤,促進生長,聽著挺靠譜。看看配方,主要就是氨基酸和一些有機質啥的。心想,這玩意兒應該不難做?
說干就干!
- 第一步:找原料。 這可是個費勁的活兒。氨基酸這東西,咱老百姓家里哪有?后來一想,魚蛋白不就是富含氨基酸嗎?正好家里之前處理魚的時候留一些魚雜,這不就是現成的原料嗎?趕緊翻出來,洗干凈,剁碎。
- 第二步:發酵。 魚雜剁碎后,加點紅糖,說是能促進發酵。然后找個大桶,把魚雜和紅糖倒進去,兌點水,蓋上蓋子。這發酵的過程,那味道,真是一言難盡!每天都要打開蓋子放放氣,不然桶都要炸。
- 第三步:過濾。 發酵大概半個月,感覺差不多,打開蓋子一看,上面漂著一層油,下面是黑乎乎的液體。用紗布過濾一下,把殘渣濾掉,留下清液。
- 第四步:熬制。 把過濾出來的清液倒進鍋里,小火慢慢熬。這熬制的過程,主要是為濃縮,讓肥料更濃稠。熬的時候要注意攪拌,不然容易糊鍋。
熬到啥程度算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熬到感覺比較濃稠,有點像膏狀的時候就關火。晾涼之后,裝進瓶子里,這就成我的自制“什么膏肥料”。
接下來就是試驗階段。 我在地里選幾棵長勢最差的菜,給它們施點自制肥料。隔幾天觀察一下,看看效果怎么樣。
結果嘛效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明顯。 菜是比之前稍微精神一點,但也沒有突飛猛進的生長。不過我發現土壤好像變得更疏松,透氣性也更好。看來這肥料還是有點用的,只是效果比較慢而已。
總結一下這回的實踐經驗:
- 原料的選擇很重要。 魚蛋白只是一個替代品,可能效果不如真正的氨基酸。
- 發酵的時間要足夠。 發酵不充分,氨基酸的釋放可能不夠。
- 熬制的火候要掌握 熬過容易糊,熬不夠又太稀。
雖然這回的嘗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我還是覺得挺有意義的。至少我知道自制肥料的原理和方法,也積累一些經驗。以后我會繼續改進配方和工藝,爭取做出更好的“什么膏肥料”!
對,我還加點金益菌,希望下次效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