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這肥料里的氯,我也是自己瞎折騰好一陣子才算摸著點門道。以前剛開始自己弄那一小塊地的時候,對肥料這玩意兒是真不懂,就知道莊稼長得不得加點料。
那會兒去農資店,老板推薦啥我就用主要看哪個袋子大,哪個氮磷鉀含量標得高。有一次圖便宜,買一款復合肥,價格不貴,含量看著也行。拿回去就撒地里,也沒多想。剛開始那段時間,地里的那幾壟小青菜長得確實快,葉子看著也挺綠,心里還挺美,覺得這肥料買對。
可好景不長,大概用個把月,問題就來。先是發(fā)現有些菜葉子的邊邊開始發(fā)黃,有點蔫不拉幾的,不是那種缺水的蔫,就是沒精神。新長出來的嫩葉子也看著不太對勁,有點發(fā)白,長得慢。我當時就納悶,水也沒少澆,肥也用,太陽也好好的,這是咋?
后來不光是菜的問題,感覺地也不對勁。原來挺松快的一小片地,變得有點硬,特別是表層,澆水的時候,水半天滲不下去。用小鋤頭刨刨,感覺土有點板結的意思。
問題出在哪?
我就到處問,正好碰到鄰居老王,他種一輩子地,經驗足。我跟他一說這情況,他抽著煙,慢悠悠問我:“你用的啥肥料?袋子給我看看。” 我趕緊把剩下的半袋肥料拖出來給他看。他瞇著眼,指著袋子角落一行小字:“你看這,‘含氯’,看見沒?你這地,還有你種的這些菜,有些是怕氯的。”
我這才恍然大悟! 以前光盯著那大大的氮磷鉀數字,旁邊這些小字說明,什么含氯、含硫、中微量元素什么的,根本沒仔細看過。老王跟我說,這氯,莊稼也需要一點點,能幫著搞點光合作用,還能幫植物鎖住點水分,讓它更能抗旱。這都是好的一面。
但是,凡事就怕過量。氯用多,特別是連著一直用含氯的肥料,氯離子就會在土里越積越多。這玩意兒多,就像人吃鹽吃多齁得慌一樣,土壤容易變酸,還容易讓土嘎嘣硬,就是板結。土一板結,透氣性、滲水性都差,那植物根系能舒服嗎?吸收營養(yǎng)和水分都費勁,那葉子發(fā)黃、長不好也就不奇怪。
換肥調理
知道這個理兒,我趕緊就把那半袋含氯復合肥給停。然后專門去農資店找,跟老板說清楚,我要“低氯”或者“無氯”的肥料。特別是種一些像土豆、番茄、萵苣這類對氯比較敏感的蔬菜時,更得注意這點。雖然有些作物比如水稻、玉米,對氯不那么敏感,甚至還喜歡一點氯,但咱自家小菜園,還是穩(wěn)妥點
換肥料之后,我還特意買些腐熟好的羊糞,摻到地里,想著改善改善土壤結構,調理一下被之前肥料“傷害”過的土地。這樣折騰一段時間,大概又過一個多月,地里的情況確實慢慢好轉。土壤明顯松快不少,澆水也能很快滲下去,菜的長勢也恢復正常,葉子看著也舒展精神。
- 觀察作物反應:葉片邊緣是否發(fā)黃、焦枯。
- 檢查土壤狀況:是否出現板結、鹽堿化跡象。
- 看肥料包裝:留意是否標注“含氯”及氯離子含量。
- 解作物習性:區(qū)分哪些是喜氯作物,哪些是忌氯作物。
所以你看,這弄莊稼、種菜,里面的門道還真不少。選肥料不能光看大方面,這些細節(jié),比如含不含氯,含多少,都得搞清楚。不然好心辦壞事,花錢不說,還把地和莊稼給坑。這都是我自己的實踐得出來的教訓,分享給大家,希望能有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