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農科院綠色食品所首次研制成功“混播制種”雜交水稻育種方法。9日上午,經過安徽省農業專家測評,由于混播使得花粉利用率高,該技術培育出的雜交一代,畝產達到了400多公斤,比中國現行的制種技術增產40%以上。
我國現行雜交水稻制種技術,自播種至收獲完全依靠人工操作,父母本分期播種,先栽父本,后栽母本,工序繁雜,整個制種過程需要足夠的勞動力做保證,只適宜在勞動密集型的農村推廣應用,大型農場因缺少足夠的勞動力而不能制種。而安徽省農科院綠色食品工程研究所改變了此種傳統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方法,在我國首次提出選育能進行混播制種且可以進行機械收割的強優勢雜交水稻組合,創立了嶄新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技術。
安徽省農科院綠色食品工程研究所所長朱啟升介紹說,自1995年安徽省開始了對“混播制種”雜交水稻的研究。通過生物技術首次發明了攜帶苯達松敏感基因的水稻父本(恢復系)。在生產種子時,改變過去父母本分開播種栽插的繁瑣方法,采用父母本一次混合播種,或拋秧、或機插、或直播,簡化栽插工序,在完成授粉后通過改變環境條件(噴施苯達松)使父本死亡,而未攜帶該基因的母本則可正常生長,最后進行機械化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