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嘮嘮我這幾年在稻田里折騰肥料的事兒,純屬個人經驗,不一定科學,大家隨便聽聽,覺得有用就拿去,沒用就當聽個樂呵。
話說我老家那塊地,土質那叫一個貧瘠,種啥都不長,后來琢磨著種水稻,想著好歹能填飽肚子。剛開始啥也不懂,就隨便撒點化肥,結果稻子是長,但是產量那叫一個慘淡,一年到頭累死累活,收的米還不夠自己吃的。
后來我就開始琢磨,這肥料到底該怎么用?我先是去請教村里的老農,他們說要多施磷肥,再配合點氮肥和鉀肥,比例大概是磷肥30-50公斤,氮肥35-40公斤,鉀肥45-60公斤。我就照著這個比例去買肥料,還特意買磷酸二銨,在插秧前撒到苗床上,想著讓稻苗早點扎根。
但是效果還是不咋地,我就開始懷疑是不是肥料的問題。我就開始在網上查資料,又去圖書館借書看,才知道原來施肥還要看土壤的情況。我那塊地,有機質含量太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光靠化肥肯定不行。
我就開始改良土壤,到處收集豬糞、牛糞,還有一些爛菜葉、秸稈啥的,堆在一起漚肥。等漚熟之后,就撒到稻田里當底肥。別說,這有機肥還真管用,土壤慢慢變得疏松肥沃,稻苗也比以前壯實多。
光有底肥還不夠,水稻生長過程中還需要追肥。我根據稻子的生長情況,分幾次追肥。第一次是分蘗期,主要施氮肥,促進稻苗分蘗;第二次是拔節(jié)期,氮肥比例稍微減少,增加磷鉀肥,促進穗的形成;第三次是孕穗期,主要施鉀肥,增加籽粒的飽滿度。每次追肥的量我都控制得比較嚴格,怕一次施太多燒苗。
我還注意到,水稻除氮磷鉀之外,還需要一些微量元素,比如硅、鋅啥的。我就買些含有這些微量元素的葉面肥,在水稻生長的關鍵時期噴灑,效果也還不錯。
這幾年下來,我總結一些經驗:
- 底肥一定要足,有機肥為主,配合適量的化肥,改良土壤,為稻苗的生長打好基礎。
- 追肥要適量,根據稻子的生長情況分幾次追肥,不要一次施太多,以免燒苗。
- 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水稻生長需要多種營養(yǎng)元素,不能只關注氮磷鉀。
- 勤觀察,多下田看看稻子的長勢,根據情況及時調整施肥方案。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每個地方的土壤情況不一樣,水稻品種不一樣,施肥方案也要有所調整。最重要的是多學習,多實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現在我家的稻田,產量一年比一年高,收的米也越來越好吃。看著金燦燦的稻穗,心里那叫一個美滋滋。種地雖然辛苦,但是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心里還是很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