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就跟大家嘮嘮我前陣子找肥料供應(yīng)商那點事兒。這事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你要是種點或者像我這樣,每年都要用不少肥,那找個靠譜的供應(yīng)商可就太重要。不然,要么是肥不行,要么是價格坑人,要么就是關(guān)鍵時候給你掉鏈子,耽誤事兒。
我之前一直合作的那家,干好幾年,結(jié)果去年開始有點不對勁。送貨老是拖拖拉拉,價格也漲得有點莫名其妙。催幾次,老板總是那幾句“最近緊張”、“行情就是這樣”,聽得我腦殼疼。得,咱也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我就琢磨著,得換個新的供應(yīng)商。
找路子階段
我這人比較實在,就先從身邊人問起。問村里幾個種地大戶,也問農(nóng)資店的朋友。他們倒是給幾個名字和電話,但解下來,感覺都不太完全符合我的要求。有的是規(guī)模太小,我這點量人家可能不樂意專門送;有的是主要做高端肥,那價格,嘖嘖,我這小本經(jīng)營用不起。
沒轍,我就開始在網(wǎng)上瞎摸索。不是說去那些大平臺買哈,就是查查信息,看看哪些廠家或者大一點的經(jīng)銷商在附近有業(yè)務(wù)。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各種肥料的價格真是五花八門,有機肥有便宜的,一噸幾百塊,也有貴的。復(fù)合肥,看含量,看牌子,價格差得也挺大,什么硫基的、氯基的,看得我眼都花。還有什么磷酸二氫鉀、尿素這些,價格也是一天一個樣。
篩選和接觸
扒拉一堆信息后,我整理個單子,大概有七八家看著還算靠譜的。接下來就是苦功夫——挨個打電話。
- 第一家:電話打過去,接電話的口氣挺沖,問價格,愛搭不理,說要的多再談。得,這種直接pass。
- 第二家:聽著挺熱情,介紹得也詳細,但一問能不能先少量發(fā)點試試,對方就支支吾吾,說他們都是大批量走貨。
- 第三家:是個本地的經(jīng)銷商,離得不算遠。老板聽著挺實在,價格報得也中肯,比我原來的供應(yīng)商稍微便宜點,關(guān)鍵是說可以先發(fā)一車過來看看,運費也能商量。
- 第四家:是外地一個廠家,價格確實有優(yōu)勢,便宜不少。但是人家明確說,運費自理,而且得自己去物流點提貨,最少得發(fā)多少噸起。算下來,加上運費和提貨的麻煩,好像也沒省多少。
- 后面幾家也都類似,要么太遠,要么起訂量太大,要么感覺不靠譜。
這一圈電話打下來,心里大概就有譜。主要就在本地那家經(jīng)銷商和外地那個廠家之間猶豫。
拍板
有時候也挺糾結(jié)。外地廠家便宜,一噸能省幾十塊,一年下來也不是小數(shù)目。但是,距離遠,運輸麻煩,萬一肥料質(zhì)量有問題,退換貨都費勁。本地這家,價格稍微高點,但勝在方便,老板看著也爽快,說是有問題隨時找他。而且能先發(fā)一車試試,這就讓我心里踏實不少。
反復(fù)琢磨兩天,我最終還是選本地這家。原因很簡單:
- 省心:送貨上門,省我不少事兒。農(nóng)忙的時候,時間比錢金貴。
- 靈活:可以先試用,以后要貨也方便,一個電話基本就能送過來。
- 風(fēng)險低:本地的,真有問題,找人也方便點,不至于扯皮半天。
第一次合作,我先要一車試試。肥料拉過來,我仔細看看,包裝、顆粒都還不錯,跟老板描述的差不多。用到地里,目前看效果也還行。價格嘛雖然不是最低的,但綜合算下來,我覺得值。
所以說,找供應(yīng)商這事兒,不能只看價格。方便、靠譜、服務(wù),這些都得考慮進去。尤其咱們干農(nóng)活的,最怕的就是誤農(nóng)時,那損失可就不是省那點肥料錢能補回來的。這回找供應(yīng)商的過程,也算是給我自己又上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