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在屋里養花那會兒,我對施肥這事兒真是一竅不通。就覺得土里種種下去,澆澆水就行。結果,養著養著,有些花就開始沒精神,葉子發黃,也不怎么長個兒,更別提開花。
那時候我就琢磨,肯定是土沒營養,得加點“料”。一開始圖省事,就去花市買那種最常見的、一小袋一小袋的顆粒肥,人家說是“復合肥”。拿回來我就照著說明,摳幾粒埋盆邊上。有時候管用,有時候又好像沒啥動靜,甚至有次撒多,直接把一棵小苗給燒死,心疼得我呀。
摸索著用點“家常料”
后來我就不敢隨便用買的化肥,怕掌握不好量。我就開始聽一些老花友或者在網上看人家分享,說很多家里的東西都能當肥料。我就試著折騰起來。
- 淘米水: 這個最簡單,每次淘米剩下的水,我都攢起來,聽說要發酵一下才我就找個大塑料瓶裝著,放陽臺角落,那味道…一言難盡。后來用的時候得兌好多好多水,不然也容易燒根。感覺效果嘛有點,但不太明顯,主要是心理安慰。
- 黃豆、花生: 聽說煮熟的黃豆氮肥足,我就煮一小把,涼直接在花盆邊上挖坑埋幾顆。還有吃剩下的花生,把花生仁弄碎,也試過埋土里,或者像黃豆那樣發酵?;ㄉ鷼の乙矝]扔,弄碎摻在土里,說是能透氣,慢慢爛也是肥。這個過程比較慢,感覺主要是改善土質用的。
- 廚余發酵: 膽子大點,開始學著堆肥。弄個帶蓋子的桶,把一些爛菜葉、果皮啥的扔進去,摻點土,蓋好蓋子。這個時間更長,而且家里地方小,搞這個確實有點味兒,后來就沒堅持大規模弄。
嘗試“天然有機肥”
搞一陣子家常料,覺得效果還是慢,而且操作麻煩,味道也不好聞。我就開始研究那些聽起來更“專業”一點的有機肥。
蚯蚓糞: 這個強烈推薦!聽說是最溫和的肥料之一,不容易燒苗。我就網購一袋。用起來真方便,可以直接撒在盆土表面,也可以在換盆的時候摻到新土里。感覺用之后,土質確實疏松些,花的長勢也比較穩定,葉子綠油油的。這個我現在還在用,常備著。
骨粉: 聽說這個磷鉀肥比較多,能促進開花結果。我買過一點,主要是給那些準備開花或者正在開花的植物用,比如長壽花、蟹爪蘭啥的。也是撒在盆土表面,或者埋進去一點。感覺對開花有點幫助,花色好像鮮艷些。
針對性使用“專用肥”
后來養的花品種多,有些特殊需求就得用專門的肥料。
硫酸亞鐵: 有些花,比如梔子花、茉莉,特別容易缺鐵,葉子發黃,但葉脈還是綠的,這就是典型的缺鐵黃化。這時候就得用硫酸亞鐵。我買的是粉末狀的,用的時候特別小心,只捏一點點,兌在一大瓶水里,徹底溶解再澆。這個不能經常用,一般一個月用一次,或者看到黃葉再用,多也傷根。
液肥/水溶肥: 就是那種液體的或者粉末狀需要兌水用的肥料。這種肥見效快,適合追肥。比如看到哪個花長得慢,或者快到花期,我就兌點相應的液肥澆一下。比如觀葉植物,我會用氮肥含量高一點的;開花植物,就用磷鉀肥含量高一點的。關鍵是,一定要嚴格按照說明稀釋,甚至比說明再稀一點,做到“薄肥勤施”,這樣最安全。
我的經驗總結
折騰這么久,我現在室內養花施肥主要是這么干的:
打底: 換盆的時候,會在盆底放一些腐熟的有機肥(比如少量發酵好的餅肥或者買的羊糞蛋),或者直接在新土里摻入一定比例的蚯蚓糞。這算是基礎營養。
日常: 平時主要靠盆土里的底肥維持。生長旺季(春秋兩季),大概每半個月到一個月,會根據植物狀態,選擇性地用稀釋后的液肥或者水溶肥澆一次。觀葉的偏重氮肥,觀花的偏重磷鉀肥。
輔助: 蚯蚓糞會常備,覺得土有點板結或者想補充點溫和營養時,就在盆面撒一層。硫酸亞鐵只在出現缺鐵黃葉時才用。
觀察: 最重要的一點是觀察花的狀態。它長得好好的,葉綠花艷,就別老想著施肥。如果出現問題,比如葉子發黃、生長停滯,再分析是缺對癥下藥。千萬別覺得肥越多越那是大忌!
反正室內養花施肥這事兒,沒啥絕對的標準,多實踐,多觀察,找到適合自己家花和自己習慣的方法最重要。一開始搞不懂就用最簡單的,比如蚯蚓糞,慢慢摸索經驗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