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塘泥,可是個好東西。早些年就聽村里老人講,這玩意兒是地里的“烏金”,肥得很。正好我們村口那口老塘子好幾年沒清,底下淤泥估摸著積不少。尋思著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不如自己動手,弄點天然肥料出來給自家那幾分菜地用用。
動手挖泥
挑個天晴的日子,估摸著塘底水少些,就扛著鋤頭和鐵鍬去。別說,這塘底的泥是真不好挖,又濕又黏,還帶著點水草腥味兒。一腳下去,能陷進去半截小腿。費老大勁,一鍬一鍬往岸上甩,先堆在一塊兒。
挖出來的泥黑乎乎的,看著就挺有勁兒。挖差不多半天,弄一大攤出來。看著這堆“寶貝”,心里還挺美滋滋的,就是累得夠嗆,腰都快直不起來。
晾曬處理
這濕泥可不能直接用,聽說里面有些不好的東西,得讓它透透氣。我就把挖上來的泥攤開,鋪在旁邊的空地上,讓太陽好好曬曬。這幾天太陽也給力,曬兩三天,那泥巴表面就開始發白、開裂。
等干得差不多,我就拿鋤頭或者木棍,把那些大塊的泥疙瘩給敲碎。敲細一點,一來是讓它干得更徹底,二來也是方便后面用。敲的時候感覺這泥是真瓷實,干硬邦邦的。
堆漚發酵(這個很重要)
光曬干還不夠,老輩人說最好是堆起來漚一漚。我就把敲碎的塘泥堆成一個小堆。關鍵一步來,不能光用塘泥,得摻點別的東西進去一起漚。我弄些:
- 菜園里拔下來的雜草
- 一些干樹葉子
- 還有一點點雞糞(這個少量加,效果好)
一層塘泥,鋪一層雜草樹葉啥的,稍微撒點水保持點濕度,但不能太濕。就這么一層一層堆起來,外面再糊上一層泥,或者蓋個草席子。讓它在里面慢慢發酵。這個過程得等一段時間,少說也得個把月,天氣熱的話快點。中間我還翻動過一兩次,讓它里面也透透氣,發酵得更均勻。
施用到地里
等感覺漚得差不多,扒開聞聞,那股腥臭味基本沒,變成一種泥土的陳香味兒,顏色也更深沉。這時候的塘泥肥才算是真做好。
用的時候,就把它徹底打碎,弄成粉末狀或者小塊狀。種菜前,我就把它撒在地里,然后用鋤頭深翻,讓肥料和土充分混勻。種果樹的話,就在樹根周圍挖一圈溝,把這肥埋進去再蓋上土。
用過這塘泥肥的地,感覺土質確實松快不少,沒以前那么板結。澆水之后,滲水也快。種下去的蔬菜,長得也挺壯實,葉子綠油油的。感覺比光用化肥要實在,地力也養起來。這老祖宗傳下來的法子,確實有它的道理,雖然費點力氣,但弄出來的是放心肥,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