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我們利用低溫敏核不育系培矮64S與自選的優質秈粳交后代株系G67(Copslo17/毫格老//新秀299)測配,選育出了優質、高產、高抗相結合的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培雜67。
特征特性 培雜67參加廣東省兩系雜交稻聯鑒,產量為6.84t/hm2,與對照汕優63持平;1996年和1997年參加省雜交稻聯合區試,產量分別為6.29和6.08t/hm2,與對照相比表現為減產不顯著及剛達顯著。1997年參加國家”863″中試,在華南早稻區試產量為6.99t/hm2,晚稻區試為6.55t/hm2,分別比對照汕優63增產不顯著和顯著。1995年開始陸續在廣東省的陽江、清遠、梅州等部分縣市進行了試種示范,產量一般在6.75t/hm2左右,與當地推廣種平產或顯著增產,由于該組合米質較優,深受農戶歡迎。1996~1999年在新興縣連續4a7造試種1300多hm2,產量7.05~7.50t/hm2,其中高產的達9.78t/hm2。1998年晚季在廣寧縣種植,平均單產為7.56t/hm2,1999年在龍川縣示范種植40hm2,平均產量為7.25t/hm2,均比當地推廣種顯著增產。培雜67推廣面積迅速擴大,至1999年底己累計推廣種植6606.7hm2。
培雜67屬感溫型中遲熟組合,熟期與汕優63相當,早季全生育期129d,晚季118d。株高110cm,株型集散適中,莖稈粗壯,分蘗力較弱,葉片硬直,葉色青秀,抗寒性較強,后期熟色好。每穗總粒數160~200粒,結實率80%左右,千粒重19g,早造米質外觀一級。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比94%),中感白葉枯病(全群抗性比7級),大田種植表現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均輕微。一般肥力田塊產量可達6.75t/hm2,高肥田可達9.5t/hm2以上。
培育者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
地區及技術 栽培技術要點:a)種子消毒與打破體眠期。培雜系列組合均具有一定的休眠期,培雜67也不例外,特別是春制晚用的新種,最好用強氯精浸種消毒和打破休眠,使出苗整齊一致,杜絕種子帶病。b)培雜67分蘗力稍弱,千粒重小,要發揮其高產潛力,栽培時宜施足基肥,早追肥。創高產苗架要在保證其原有大穗的基礎上增加有效穗數,需插足基本苗90萬~120萬/hm2,還必須培育壯秧,早施肥,促蘗早發。c)夠苗后多露輕曬,控制高峰苗數,適施中期肥(穗粒肥),在晚季低溫條件下,后期葉片易早衰,要保持田間的濕潤。在早季種植植株稍偏高,高肥水平條件下種植時須防倒伏,適時適量噴施矮壯素有良好效果。
d)晚季翻秋栽培秧齡不宜太長,以18~2Od為宜,以防早穗影響產量。應加強紋枯病、稻飛虱、稻曲病和黑粉病等病蟲害的防治。
制種技術要點:培矮64S具有花時集中、柱頭外露率高等優點,但其柱頭小,柱頭活力下降快,穎花開放時間短,張穎角度小,對”九二0″特鈍感等特點,給制種高產帶來一定困難。父本G67千粒重小,穗大粒多,分蘗力較弱,花粉量大,穴開花歷期長,對”九二0″反應一般。因此,提出以下幾點技術措施。
兩系雜交稻制種既要求有一個最佳抽穗揚花期,同時還要一個最佳安全幼穗分化期,以保證母本安全不育。應結合各地氣候條件以及歷年制種經驗,確定兩個安全期,并合理安排父母本的播差期。在海南春制,培矮64S一般要求在4月底5月初始穗,故母本應在2月10~15日播種,I期父本比母本提早10~13d播種,II期父本提早5~7d播種。在廣東省中夏季制種,父母本播差期也基本同海南制種。
培矮64S籽粒小,分蘗力雖強但成穗率較低,柱頭生命力下降快,因此必須通過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數來提高制種產量,一般大田用種量為25~3Okg/hm2。父本由于分蘗力較差,要求疏播,培育帶蘗壯秧,每穴插3~4苗。父本植株高大,穗大粒多,花粉量足,可適當擴大行比,以2:14左右為宜。
培矮64S屬耐肥品種,宜施足基肥。每公頃可用碳銨450kg,磷粉375kg作基肥,插后3~4d施第1次追肥,插后8~10d施第2次追肥:幼穗分化II期前后追施穗肥,幼穗分化V~VI期重施割葉保花肥。父本偏施1~2次肥,并加強水的管理,攻好苗架,保證有足夠的花粉量和較長的花時。父本分蘗力較差,要求培育壯秧,早攻肥促分蘗,保證有效穗數。
培矮64S對”九二0″特鈍感,用好”九二0″是奪取制種高產關鍵環節。一般用”九二0″330g/hm2,在抽穗3%~5%時連續3d噴施。在噴施時結合噴施k2HP04等生長調節劑,以提早母本花時和提高柱頭生命力與結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