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嘮嘮我自個兒琢磨和實踐的這個“腐熟肥料”的事兒。不是啥高深理論,就是我自個兒瞎折騰的一些記錄和體會。
為啥想起搞這個?
一開始就是看著家里廚房垃圾越來越多,尤其是什么菜葉子、果皮,扔覺得怪可惜的。再加上我自個兒也喜歡在陽臺搗鼓點花花草草,老聽人說用自己做的肥天然還沒怪味兒,就動心思,尋思著能不能把這些廚余垃圾變廢為寶?說干就干。
我的準備和起步
我沒買啥專業(yè)的堆肥桶,剛開始就找個大點的塑料收納箱,底下鉆幾個孔,想著能透氣漏水。然后就開始攢料。家里的果皮、菜葉、咖啡渣、雞蛋殼,這些我都收著。特別注意,帶油的、肉類的,人家說容易發(fā)臭生蟲,我就沒敢放,怕搞砸。
一開始也沒啥章法,就是把攢的垃圾往箱子里扔。后來看著網(wǎng)上人家說要分層,我就學著,一層廚余,鋪一層從小區(qū)花壇里挖來的土,或者一些干樹葉、碎紙板啥的,說是能調(diào)節(jié)干濕度,還能提供點碳元素,反正照著做唄。
實踐中的摸索
放好料,蓋子就虛掩著,不能完全密封死,得讓它有點空氣。接下來就是耐心等待。我這人急性子,頭幾天老想去扒拉開看看有啥變化沒。初期變化不大,就是感覺濕噠噠的,有點往下沉。
- 翻動: 大概過一兩個禮拜,我就用個小鏟子把它整個翻一遍。嚯,那底下的溫度還真有點熱乎乎的,有點發(fā)酵的酸味兒,但不臭。翻動主要是為讓空氣進去,讓里頭的微生物(就是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小東西)干活更起勁。
- 濕度控制: 期間我觀察,要是感覺太干,我就稍微灑點水,不能太多,保持那種手抓一把感覺潮乎乎但又擠不出水的狀態(tài)就行。要是太濕,就加點干樹葉或者碎紙屑進去吸吸水。
- 氣味: 整個過程里,只要我沒放那些不該放的東西(油、肉),基本上沒啥惡臭。就是那種泥土混合著一點點發(fā)酵的酸甜味,我覺得還挺自然的。
就這么著,一層層加料(攢夠就加),隔段時間翻一翻,保持濕度。這個過程就是給那些微生物創(chuàng)造個舒服的環(huán)境,讓它們好好“吃”掉這些垃圾。
我理解的“原理”
搞段時間,我也算琢磨出點門道。這所謂的“腐熟”,說白,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咱們?nèi)舆M去的菜葉果皮,對這些小家伙來說就是大餐。它們在里面吃喝拉撒(聽著有點糙,但理兒是這么個理兒),就把這些復雜的有機物變成植物能吸收的簡單養(yǎng)分。這個過程需要氧氣(所以要透氣、要翻動),需要合適的水分(太干太濕都不行),還需要時間。
溫度升高也是個標志,說明里面的微生物在努力工作。等它們把能吃的都吃得差不多,溫度就慢慢降下來,東西也變得黑乎乎、碎碎的。
收獲與使用
大概過兩三個月(具體時間看你放的料和環(huán)境),箱子里那些亂七八糟的垃圾就都變樣。變成深褐色的、松散的、聞起來有泥土清香的東西。用手一摸,感覺特別舒服。這時候,我知道,這肥算是成。
用的時候,我一般是把它摻在養(yǎng)花的土里,大概占個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比例,不敢放太多,怕燒苗。或者就在盆栽土表面鋪薄薄一層。用自制肥之后,感覺家里的幾盆花草長得是精神不少,葉子也綠油油的。
嘮叨幾句
自己動手做這個腐熟肥,過程不難,就是需要點耐心和細心。看著一堆垃圾慢慢變成有用的肥料,那種感覺還挺有成就感的。不僅減少家里的垃圾,還給花草提供好營養(yǎng),我覺得這事兒挺值的。如果你也對這個感興趣,不妨也試試看,從少量開始,慢慢摸索經(jīng)驗,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