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在固原這邊搞農業,肥料這東西是真繞不開。咱們這地方,最大的特點就是干旱,雨水少得很,這對用肥來說,講究就多。
我的搗鼓過程
剛開始那會兒,我也是跟著大家學,看別人用啥咱用聽老輩人說氮肥促生長,就買尿素、硫酸銨這些。尤其是種玉米、小麥,覺得多上點氮肥,苗就能長得快、長得壯。結果?有時候肥是沒少上,但要么就是苗瘋長,看著綠油油一大片,就是不結實,風一吹就容易倒。要么就是感覺肥撒下去,天老是不下雨,那肥疙瘩就干在那兒,心里那個急,總覺得肥料沒化開,吸收不,白瞎。
后來我就琢磨,不能這么瞎搞。也看到一些資料上說,不能光用一種肥,得講究個“平衡”。老是偏著用氮肥,磷肥鉀肥跟不上,莊稼肯定長不還浪費錢。就像人家說的,硝態氮用多,還會影響磷的吸收,這都是學問。
換著法子試
我就開始嘗試改變。是底肥這塊。
- 以前可能就是隨便撒點復合肥完事。后來我開始用一些農家肥或者買的那種商品有機肥。怎么用?就是在翻地之前,先把肥料均勻撒在地表上,然后用拖拉機或者牲口一犁,就把肥翻到土里去。這樣肥跟土混得勻,感覺對改良土壤也有點好處,不光是提供養分。
- 種東西的時候,也注意,肥料不能直接挨著種子或者根,得有點距離。不然容易“燒苗”,特別是化肥。得讓苗長起來一點,根伸展開,再去夠那個肥料吃。
再就是追肥。這塊是變化最大的。
- 因為天旱,像尿素這種撒施的,效果確實不穩當。有時候撒完盼著下雨,結果等不來。
- 后來聽農資店的人推薦,也看到別人在用,說可以試試葉面噴施。搞點那種液體氮肥,再兌上點磷酸二氫鉀。操作起來簡單多,直接兌水,用噴霧器往葉子上噴。我當時就想,這法子直接讓葉子吸收,不用等老天爺下雨,吸收快。試幾次,尤其是在苗期或者旱情比較重的時候,感覺噴過的苗確實精神一些,葉子顏色也好看點。雖然不能完全替代土里施肥,但作為補充,效果是實打實的。
實踐出真知
我還真在自家地里搞過對比。就那一小塊地,分成三份:一塊完全不施肥,一塊按老習慣施點復合肥,另一塊就用那種人家推薦的、說是根據咱固原這邊土壤配的專用肥,再加上我學到的葉面噴施輔助一下。那差別,肉眼可見。不施肥的長得蔫蔫的,老習慣施肥的比不施肥的好點,但也就那樣。用專用肥、注意方法的,那長勢確實不一樣,稈子壯,葉子厚實。
這幾年實踐下來,我感覺在固原這地方用肥料,真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死守老經驗。關鍵是得看天吃飯,看地用肥。
- 底肥要足,有機肥和化肥結合著用,改良土壤是長遠的事。
- 追肥要巧,看天氣情況,旱就多考慮葉面噴施這種快效的辦法。
- 最重要是平衡,氮磷鉀都得有,不能偏科。買肥料的時候也多看看說明,選適合咱們這旱塬地的。
反正,種地就是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得多觀察,多試試,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家那塊地的門道。這就是我這幾年在固原用肥料的一點實踐記錄,希望能給同樣在這里種地的朋友們一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