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來嘮嘮我自個兒琢磨著弄蔬菜肥料這點事兒。起因也簡單,總覺得外面買的肥要么貴,要么用起來心里不踏實,怕有啥亂七八糟的。自家陽臺種點小蔥、小番茄啥的,就想著能不能自己搞點天然的肥料。
開始動手前的琢磨
一開始沒啥頭緒,就在網上瞎看看,有人說廚余垃圾能做肥料。想想也是,平時廚房里削下來的土豆皮、爛菜葉、水果核啥的,扔也怪可惜的。就尋思著,要不就拿這些玩意兒試試?
主要材料就鎖定:
- 菜葉子:不新鮮的、摘下來的老葉子。
- 瓜果皮:比如西瓜皮(切小塊)、蘋果核、香蕉皮、土豆皮等等。
- 過期的牛奶豆漿:偶爾家里有喝剩或者放過期的,聽說這玩意兒營養
- 雞蛋殼:攢一些,說是能補鈣,就想著一塊兒弄進去。
特別注意:油膩的、帶鹽的廚余我可沒敢往里放,怕把菜給齁死或者燒死。還有就是肉類骨頭啥的,處理起來麻煩,也容易臭,就沒弄。
找家伙事兒和實際操作
找個帶蓋子的大塑料桶,以前裝什么的忘,反正洗干凈。想著不能完全密封,不然里面發酵的氣沒地方跑,容易出問題。我就在蓋子上鉆幾個小孔,用紗布稍微擋一下,防個小飛蟲啥的。
具體步驟就挺糙的:
- 先把收集的那些菜葉子、瓜果皮啥的,能切碎的盡量切碎點,想著這樣爛得快。雞蛋殼也敲碎。
- 一層廚余,鋪一層土。土就是小區花壇里挖點,或者用點舊盆栽土。聽說光有廚余不行,得摻點土才好發酵。
- 就這么一層一層往上鋪,鋪個幾層。
- 如果家里有過期的牛奶豆漿,或者淘米水,就稍微澆一點進去,保持點濕度,但不能太濕,不能有積水那種。
- 在最上面多蓋一層土,稍微厚點,想著能蓋蓋味兒。
- 蓋上鉆孔的蓋子,搬到陽臺角落或者院子不礙事、曬不太著的地方放著。
漫長的等待和中間的折騰
接下來就是等。這玩意兒不是一天兩天能成的。我大概放得有兩三個月。
中間干啥?
- 翻騰:大概隔個一兩周,我就戴上手套,找個小鏟子或者棍子,把它從底下往上翻一翻,讓它透透氣,也讓發酵均勻點。剛開始翻的時候,那味兒…確實有點上頭,不過還不是那種特別惡臭的,就是一股發酵的酸味兒。
- 控制濕度:偶爾看看,要是覺得太干,就灑點水。要是感覺底下有點濕乎乎的,就多翻翻,或者再摻點干土進去。
- 防蟲:蓋子上的紗布起點作用,但還是偶爾會看到些小黑飛。問題不大,只要不生蛆就行。聽說生蛆是因為太濕或者有肉類,我這個還
期間也擔心過會不會“燒根”,看網上說沒腐熟的肥直接用會燒苗。所以我就耐心等著,不敢提前用。
終于等到能用
過差不多小半年(我這個弄得比較慢,冬天溫度低),打開桶,里面的東西看起來黑乎乎的,有點像濕潤的泥土,聞起來也沒啥太大的臭味,就是一股土腥味混合著點發酵味。那些菜葉子瓜果皮基本都看不出原樣。
這時候我就覺得,應該差不多。
怎么用?我沒敢直接當底肥埋太深或者接觸根系。
- 混土:換盆或者加土的時候,挖出來一部分這種自制肥,跟普通的園土摻和在一起,比例大概是1份肥配5、6份土,不敢放太多。
- 追肥:有時候也弄一點點,撒在盆栽土的表面,離根遠一點,然后稍微松松土,讓它慢慢滲透下去。
- 做液肥(偶爾嘗試):取一小部分發酵好的東西,加水泡著,泡個一兩天,然后取上面的清液,再兌水稀釋很多倍(比如1:20甚至更多),澆給菜。這個我弄得少,怕掌握不好濃度。
效果咋樣?
用自制肥之后,感覺陽臺上的小番茄、辣椒啥的長得還行,葉子挺綠,結的果也還算可以。雖然不能說全是這肥料的功勞,畢竟陽光、水也重要,但至少沒出啥問題,沒燒苗沒長蟲。
這自制肥料,就是得耐心,需要時間去發酵腐熟。過程嘛稍微有點味兒,得找個合適的地方放。優點是省錢,廢物利用,用起來感覺也放心點,畢竟是自己拿廚房垃圾做的。效果肯定比不上買的專用肥那么猛,但作為家庭種植的補充,我覺得挺至少,那些廚余垃圾沒白扔,也算是為環保做點小貢獻不是?下次還準備試試,可能改進改進方法,比如加點鋸末啥的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