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采源。該品種系靈臺縣獨店職中1989年以[鶉觚1號x泰麥6號]F1作母本,[鶉觚1號x德B]F1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冬小麥新品種,原代號89(1)–2–5–1–1。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直立,生育期274–289天。葉色深綠,葉相上舉,株型緊湊,株高76厘米左右,單株分蘗數3–5個,分蘗成穗率50%–60%,穗長方型,長芒白穗,穗長6.30–8.20厘米,小穗數10.30–16個,穗粒數16.70–42個,籽粒淺紅色角質,千粒重46.30克左右,籽粒含粗蛋白質15.69%,賴氨酸0.55%,淀粉60.59%,濕面筋36.80%,抗倒性強,抗旱、抗寒、抗青干、抗干熱風。抗性鑒定對條銹菌新致病類型水3、水14表現抗病,對主要小種及類型條中29號、洛13Ⅲ,Hy3,條中31號及混合菌表現感染。1997–2000年參加平涼地區(山塬組)冬小麥區試,3年平均較對照蘭天4號增產12.50%,總評第一。一般畝產250–300千克。
適宜范圍。適宜在靈臺山塬地及同類地區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9月中下旬播種,畝播量15–17.50千克;精耕細作,施足底肥,氮磷配合;看苗追肥,控制群體,促大穗大粒;中耕除草、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