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這事兒,還得從我前幾年在青州那邊搗鼓那一小片地開始說起。那時候剛有點閑工夫,就想著在老家附近弄塊地,種點自己吃的菜,不是說放心嘛就動手干。
啥也不懂,就覺得莊稼長得全靠肥料堆。買市場上常見的復合肥,心想這玩意兒勁大,肯定好使。每次種菜前,我都先撒上一大把,尋思著底肥足,后面肯定長得旺。播種下去,看著小苗出來,心里還挺美。
結果問題來
沒過多久,我就發現不對勁。那菜苗長得蔫唧的,葉子尖有點發黃,整體看著就沒精神。尤其是種幾茬之后,感覺那土都硬邦邦的,澆水都滲得慢。我就納悶,這肥也沒少上,怎么回事?
后來忍不住,就去跟旁邊種大棚的老大哥請教。他一看我那地,就笑,說:“你這肥上的太猛,八成是把土給‘喂’壞。”他說現在好多地,尤其是大棚里頭,為追求產量,化肥、雞糞什么的拼命上,時間長,土壤不是酸化就是鹽分太高,反而不長東西。他說我那情況,很可能就是土出問題。
改變思路,動手調整
聽他這么一說,我才有點明白過來。光想著多施肥,沒考慮地受不受得。這不行,得改!
- 第一步,我先是停之前的猛施肥。 不敢再一股腦地撒復合肥。
- 第二步,開始嘗試用他們說的有機肥。 我去農資店問問,搞點發酵好的商品有機肥,想著先改善改善土壤。用量也不敢多,按照說明來。
- 第三步,調整施肥時間和方式。 不再一股腦全做底肥。改成種之前用一部分有機肥和少量復合肥做底肥,等苗長起來,看著長勢,隔段時間再開溝追施一點點,而且是離根遠一點的地方。學著人家說的,少量多次。
- 第四步,注意澆水。 不再大水漫灌,看天看地看莊稼,需要再澆,保持土壤濕潤就行,別積水。
后來的情況
這么折騰一段時間,你還別說,真有點效果。最明顯的是那土壤,感覺松快不少,不像以前那么板結。地里的菜,雖然沒說長得跟吹氣球似的那么夸張,但看起來確實健康多,葉子綠油油的,也厚實。病蟲害好像也少點,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產量嘛可能比不上那些拼命上化肥的,但咱自家吃,求個安全放心。而且感覺這樣弄,地也能緩口氣,不至于沒幾年就種不出東西。這算是我在青州那邊擺弄那塊地得到的一點小經驗,反正種地這玩意兒,真不是光靠使勁砸肥料就行的,得琢磨,得看情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