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竹子施肥這個事兒,我當初也是摸索好一陣子。剛開始在院子里種幾棵,看著長得慢悠悠的,就想著是不是得給它們“補補身子”。
最早瞎折騰
一開始真不懂,家里有啥就用給花施肥的時候,順手就給竹子也來點,那種通用的復合肥。有時候看網上說有機肥我就弄點沒完全發酵好的廚余,結果差點沒把竹子根燒壞,那味道也挺沖的。那段時間,竹子葉子有點發黃,新筍也出得不咋地,看著就沒精神。
琢磨明白點門道
后來就覺得不能瞎搞,得弄清楚竹子到底喜歡我就花點時間觀察,也問些種竹子多年的老鄰居,再加上自己零零散碎看的一些資料,慢慢總結出來點東西。
關鍵是氮肥,尤其開春那會兒,竹子要發新筍,那家伙,跟小孩長個子似的,特別需要營養,氮肥就是主食。還有就是不能一次給太多,得“少吃多餐”。
我的施肥習慣
我現在基本是這么干的:
- 開春(大概3、4月份):看到竹筍冒頭或者感覺快要冒頭的時候,我就會施第一次肥。我比較偏向用腐熟好的農家肥,比如雞糞肥或者餅肥,埋在竹子根部周圍,稍微遠一點,別直接挨著根。如果沒有農家肥,我也會用點氮含量高點的復合肥,撒在土表,然后澆點水讓它滲下去。量不用太多,看著給。
- 生長期(5到7月份):這段時間竹子長得最快,新竹竿拔高,老竹子也長葉子。我大概一個月左右會追施一次,還是以氮肥為主的復合肥,或者是有機肥液。主要是看竹子的長勢,如果看著很壯實,葉子綠油油的,我可能就少施點或者不施。
- 秋末冬初(大概10、11月份):這時候主要是為讓竹子儲蓄點營養過冬,也為來年發筍打基礎。我會再施一次肥,這回就有機肥、堆肥啥的為主,埋在土里,相當于給它蓋上“被子”增加點地力。這回肥效不用太猛,慢慢釋放就行。
一些小體會
我發現,盆栽的竹子跟地栽的不太一樣。盆栽土少,養分流失快,施肥得更勤快點,但每次量一定要少,不然容易燒根。我一般是用稀釋過的肥水,薄肥勤施。
還有就是,不管用啥肥,觀察最重要。看看竹子的葉子顏色怎么樣,新筍多不多、壯不壯。要是葉子尖發枯,可能是肥給多;要是葉子黃,長得慢,就可能是缺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
現在我院子里的那幾叢竹子,長得還挺像樣的,每年春天新筍都出不少,綠油油的看著就舒服。這都是一步步試出來的經驗,希望能給同樣喜歡竹子的朋友一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