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稻175又名廬優136,是安徽省合肥市峰海標記水稻研究所用廬州86A與恢136配組而成的三系雜交秈型組合。該組合產量高,米質較優,適應性廣,制種純度高。2002~2004年參加安徽省中秈稻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05年3月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皖品審05010474)。
1 親本來源及白化標記的運用
皖稻175的新穎性在于白化標記育種技術的成功運用,該 組合的不育系廬州86A與保持系廬州86B帶有白化隱性-基因,是用Ⅱ-32B經co輻射誘變育成帶白化標記性狀的單株作父本,與Ⅱ-32A連續回交迭育而成,帶白化標記的不育系和保持系幼苗在1~3葉期,葉片全白,容易辨別,因此在大田種植和不育系的繁殖中,1~3葉期不育系中混有的綠苗就是雜株,在苗床可直接除去,省工省事。父本恢136是由鎮恢084中的早熟變異株經系譜法育成,較鎮恢084早熟3~5 d。
2 產量表現
2002~2003年參加安徽省中秈區試、平均產量分別為8 917.5 kg/hm2和7 762.5 kg/hm2,比對照品種汕優63分別增產1.28%和7.54%。2004年安徽省中秈生產試驗,平均單產9 013.1 kg/hm2比汕優63增產11.07%。
3 特征特性
3.1主要農藝性狀皖稻175為中秈類型,全生育期141~145 d,株高120 cm,株形緊湊,繁茂性好,分蘗力強,穗層分布均勻合理,豐產性好,在270萬/hm2有效穗情況下平均每穗總粒數160粒左右,結實率85%左右,千粒重28 g。
3.2抗病性 皖稻175對稻瘟病抗性強,對白葉枯病抗性一般,據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研究所鑒定,其對稻瘟病抗性為1級(R),對白葉枯病抗性為4級(MS)。
3.3稻米品質 據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皖稻175糙米率為81.8%,精米率74.2%,整精米率58.6%,粒長6.2 mm,長寬比1:4,堊白米粒26%,堊白度lO.8%,透明度3級,堿消值5.5級,膠稠度84 mm,直鏈淀粉含量19.9%,蛋白質含量10.9%。
4 栽培技術要點
4.1選擇最佳抽穗揚花期 皖稻175適應性廣,在長江流域作中稻栽培,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種,秧齡35 d左右,也可適時播種安排揚花期,其抽穗揚花期要求無連續3d以上雨日,最高氣溫不超過35℃,最低氣溫不低于21℃,日平均溫度27℃左右,相對濕度80%左右,這樣光照好,結實率高,易獲高產。
4.2培育壯秧
4.2.1催芽。用400倍液強氯精溶液浸種24 h,以消滅種子上攜帶的病菌。
4.2.2多效唑處理芽谷。將催好芽的種子放人500倍液多效唑溶液中,充分攪勻,浸泡20 min,起水晾干后播種。
4.2.3稀播勻播。待秧苗長至1葉1心時,及時補稀,以保證秧苗個體發育均勻,苗壯蘗多。
4.2.4施足肥料。每公頃秧田施腐熟人畜糞肥18.75 t,碳銨375 kg,過磷酸鈣750 kg,氯化鉀225kg作底肥,秧苗長至1~2葉時,每公頃秧田施尿素75 kg作斷奶肥,移栽前5 d追尿素60 kg/hm2作送嫁肥。
4.2.5科學管理。秧苗1葉1心前,以濕潤通氣管理為主,促進扎根立苗,1葉1心后采取淺水灌溉與濕潤管理交替進行,保證秧苗根系發達,穩健生長,多發分蘗。
4.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勻棵淺栽,中等肥力田塊每公頃栽插24萬-27萬穴,每穴1-2粒種子苗,基本苗135萬/hm2左右。
4.4巧施肥,增施促蘗肥中等肥力田塊每公頃施純氮150~180 kg,磷肥450 kg,鉀肥300 kg。施足基肥,配合施用有機肥,追肥采用“前促、中控、后補”的方法,早追分蘗肥,移栽后5~7 d施促蘗肥,一般每公頃施純氮105 kg,后期視苗情補施。注意增施磷鉀肥,適當控制氮肥施用量,避免群體過大。
4.5科學管水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夠苗曬田,前期淺水勤灌,中期勤露輕曬,后期干濕交替,活熟到老。
4.6綜合防治病蟲害 皖稻175病蟲害主要有二化螟、稻縱卷心螟、稻苞蟲及白葉枯病、稻瘟病等,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廣泛應用農業防治措施,輔以藥劑防治,著重抓住以下兩點:①增施磷鉀肥。增施磷鉀肥能使莖稈堅硬健壯,提高對病蟲的抵抗力,還可防倒伏,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發病率;②堅持選用對口農藥和按防治指標用藥,以避免藥到而病蟲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