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來嘮嘮我給地里打肥料這點事兒,主要是用滴灌系統,省不少力氣,效果也還行。
為啥要搞滴灌打肥?
以前,地里那些菜果樹,澆水施肥真是個體力活。拎著桶,或者拉著管子,一棵一棵澆,一身汗不說,肥還不見得施得勻。特別是夏天,太陽底下曬著,真是夠嗆。后來琢磨著,能不能讓澆水和施肥一塊兒干,還不用我費那么大勁。就看人家搞那個滴灌,好像挺方便,所以就動心,打算自己也整一套,順便把肥料也給兌進去。
準備家伙事兒
說干就干,我就開始搗鼓這事兒。得有套滴灌的東西。我根據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大小,還有水源的情況,配些東西:
- 水泵:這個得有,不然水壓不夠,水上不去也滴不出來。我選個功率差不多的,夠用就行。
- 過濾器:這個很重要,特別是咱這兒水質有時候不咋地,有沙子啥的。裝個過濾器,能防止后面那些細小的滴灌管子和滴頭堵住。
- 施肥器:這個是關鍵。我用的是那種文丘里施肥器,結構簡單,接在主管上,靠水流的壓力差把肥料液吸進去。也有用施肥罐的,看個人選擇。
- 管子和滴頭:主管道我用粗一點的PE管,然后分下去接很多細的毛管,再在毛管上按照作物距離打孔裝滴頭。滴頭有各種各樣的,我選那種據說不容易堵,出水也比較勻的。
- 閥門、接頭:這些小零件也少不,用來連接管道、控制水流啥的。
東西備齊,看著一大堆,心里有點打鼓,不過還是挺興奮的。
動手安裝
接下來就是安裝。先把水泵接連上過濾器。然后鋪設主管道,從水源一直拉到地頭。接著就在主管道上合適的位置,把那個文丘里施肥器給串聯進去,旁邊還得裝個小閥門控制吸肥量。再從主管道分出支管,接到每一壟地。就是鋪設毛管,根據作物的位置,在毛管上安裝滴頭。這個過程得有點耐心,特別是接頭的地方要擰緊,不然容易漏水。剛開始裝好試水的時候,確實有幾個地方漏,又返工緊緊才
開始滴灌打肥
系統裝好,就到實際操作的時候。
第一步是先放水。先把肥料桶那邊控制吸肥的小閥門關掉,然后打開水泵,讓清水先在整個滴灌系統里走一遍。主要是看看有沒有哪里堵或者漏水,同時也是先濕潤一下土壤。
第二步是兌肥料。找個大點的桶,按照需要的濃度把肥料倒進去,加水充分攪拌溶解。這點挺關鍵的,一定要讓肥料完全溶解開,不然那些沒溶解的顆粒很容易堵住滴頭。我一般會多攪一會兒,看著水都清才放心。
第三步就是吸肥。把兌好的肥料溶液桶放在施肥器旁邊,把施肥器的吸管插到桶底。然后慢慢打開那個控制吸肥的小閥門。這時候就能看到肥料溶液被一點點吸進主管道,和灌溉水混合在一起,通過滴頭慢慢滴到作物的根部。
第四步是監控和收尾。施肥的過程中,我會時不時在地里轉轉,看看每個滴頭是不是都在正常工作,出水是不是均勻。等肥料桶里的溶液差不多吸完,要及時關掉吸肥的小閥門,但別馬上關水泵,讓清水再繼續流一會兒,把管道里殘留的肥料都沖干凈,這樣能減少管道和滴頭的堵塞。
用之后的感受
確實省事兒。以前施肥澆水得一整天,現在把系統打開,定好時間,人就可以干別的去,頂多中間去看看情況。省下來的時間精力可不少。
水和肥都省。滴灌是直接把水和肥送到根上,不像以前大水漫灌,水到處流,肥料也浪費不少。現在精準多,感覺用肥量比以前少,但效果好像還更
作物長得更勻。因為水和肥都通過滴頭均勻地給到每一棵作物,長勢就比較整齊,不像以前,有的地方水多肥多就猛長,有的地方缺水缺肥就長得慢。
也不是沒缺點。初期投入要花點錢買設備。還有就是得經常檢查過濾器和滴頭,怕堵。不過我覺得這套滴灌打肥系統還是挺值的,干農活確實輕松高效不少?,F在看著地里那些綠油油的菜,心里也挺得勁的。